第五百四十九章 想辦養濟院(第1/2頁)
章節報錯
江都城內的殺喊聲持續了一個上午,浮屠教信徒的反抗很激烈。
即便利用笮融的投降,洩了他們的氣勢,繳了他們的武器,張遼所部兩萬人仍然有上千人的折損,掌控城防的禁軍三營也傷亡了百餘人。
狂熱的宗教瘋子真的不好惹。
求生的慾望也絕不能輕視。
戰鬥一直持續到了下午才進入收尾階段,三千多個幼兒被送入軍營,五萬多信眾被擊殺,笮融囤積的糧草、資財一車一車的運出城外。
浮屠寺中佛像的鍍金、綵緞、大銅鏡也被拆卸。
六七萬人一直忙碌到深夜,才完成搬運,單單黃金就超過了一萬斤,其他錢財、珍寶裝了上百輛大車,笮融這傢伙,真是沒少搜刮。
跟這個「在世活佛」,後世佛教的「菩薩」相比,城裡的浮屠教信徒就貧窮得多了,不說一貧如洗,至少也是家無餘財的赤貧狀態。
與其說他們是信徒,不如說他們是奴隸。
思想和身體,都是奴隸。
可悲,可憐,可嘆。
這就是浮屠教。
「傳令,浮屠教刺殺朕,意欲謀反,打為Yin祠邪教,各地官府伐山破廟,禁絕祭祀。」
劉襄針對的是浮屠教,沒有針對佛家思想,那個牽連太廣,得徐徐圖之。
佛家思想傳入大漢將近四百年了,傳播的手段不怎麼樣,主要走的是上層路線,可他們的思想並不受士族青睞。
咱們有一脈相承的玄學,什麼道家、儒家、墨家、陰陽家等等等等,諸子百家哪個不包含哲學思想?哪個不牽扯點神仙鬼怪?
自己家的還沒學明白呢,一個小小的身毒學說,哪裡能讓那些驕傲計程車子重視?頂多是茶餘飯後的談資,顯示一下老子博聞廣識,用來裝逼而已。
信的不多。
直到東漢明帝開始信這玩意,還派人去印度求取真經,使者領著隊伍到達阿富汗,那時候叫大月氏王朝,碰到了兩個在那傳教的印度高僧,就把人請了回來,還用白馬馱著經書入洛陽。
明帝很高興,就在洛陽西郊建了白馬寺,推廣佛學。
漢明帝推廣的是佛學,不是佛教,這一點要分清楚,就跟道家不是道教一樣。
道家思想在春秋時期就開始流傳,但道教直到東漢後期才出現,漢末才發展壯大。
佛教也是在漢末才出現的。
這麼說吧,思想學說只是一種哲學,而利用這個學說,拉攏、矇騙信徒,企圖達成自己的私慾,比如賺錢啊、造反啊什麼的,這種功利性的組織,就是宗教。
兩者是不同的。
其實吧,主要是天下還不穩定,劉襄現在不敢焚書坑和尚,只能燒一下江都的浮屠教。
火焰是能夠淨化一切的,整個江都城變成了一個大火盆,火光映紅了半邊天空,濃煙滾滾而上,直入雲間,遮蔽了漫天的繁星。
「陛下,這些幼兒該如何安排?」趙雲覺得這些孩子太可憐了,想要給他們爭取一些優待,至少能讓他們活下去。
這個年代,小孩的夭折率太高了,更何況是這群失了父母的。
劉襄看著城中的大火,思考著江都的未來,隨口回道:「子龍想養,就接回家養著吧。」
「臣養不起。」趙雲的俸祿不少,可他沒有置辦田產,算不上有錢人,三千多個孩子,他是真的養不起。
就算養的起,也沒人敢養。
劉襄嘴角上翹,微笑了一下,對於趙雲的品行、操守,他是極為欣賞的,調侃道:「要不,朕給你點店鋪的成股吧,統兒將來是要繼承家業的,你連家業都沒有,他以後如何繼承呢?」
統兒就是趙統,趙雲的長子,如今已經四歲了。
「臣的俸祿足以養家,錢財夠花就行,不必積攢太多。如今最為緊迫的,是那些幼兒如何安置,軍中都是粗漢,誰也不會帶孩子。」
這些幼兒真的讓趙雲很為難。
「找些幹不了重活的老人和婦人看孩子,軍中傷殘之人也調撥一些,在廣陵城裡劃塊地方,辦個養濟院,花費由內庫劃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