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襄睡醒的時候,已經是日上三竿了,城中安民賑災之事有趙雲署理,城外抓捕雷氏家卷,有典韋負責,城防有曹性管控,各營士卒有各自的統兵軍官。

用不著他操心。

負責貼身護衛的史阿、趙景,也就沒有喚醒他。

按說破了六安,當加速北上,在訊息沒傳開之前,兵臨安風,擴大戰果。

這確實附和兵貴神速的軍略,但他麾下有不少的新兵,加速行軍都能跑散的那種,還有大量的輜重需要保護,走不了快速進攻的路子。

況且雷緒戰敗十幾天,敵人早就有了防備,沒必要強行催促兵卒加速。

最重要的是,劉襄不喜歡打呆仗,那種一個城池一個城池平推的方式,犧牲大,效率低,不划算。

現在擺在他面前的,是安風縣、陽泉縣和蓼縣,這三座縣城就像一個直角三角形,支撐著廬江境內的淮水防線。

劉勳已經將所有力量都收縮到了這裡,死守的架勢很明顯。

根據斥候探查的情報,劉襄判斷,敵人的兵力應該不超過兩萬,還有六七萬的青壯可用,糧草暫時不缺,攻城戰不好打。

那就得換一個思路。

他北上的最終目的,是破壞淮水防線,放北岸的關羽所部渡河。

攻下敵方城池,只是手段而已,不能鑽牛角尖。

如果他能在南岸佔據一處方便渡河的地段,劉勳必然會派兵來搶,那就能把敵人調出城外,或分而擊之,或偷襲城池,掌握戰事的主動權。

「來人,頒佈告示,招募熟悉淮水沿岸的嚮導。」

劉襄雖然看過很多遍輿圖,可他沒有去過南岸,實際的地形地貌,並不瞭解。

只是大概的知道,蓼縣上游處於大別山餘脈,不適合大軍行動,陽泉下游是九江的防區。

九江太守劉邈的兵力並不比劉勳差,而對岸陳王劉寵,雖有三萬人馬,兵力佔據優勢,可戰力也就那樣,部下士氣也不高,老劉寵已經七十多了,打不動了。

九江暫時不能碰。

再往下游就是呂布的防區,他是整個淮水南岸最強的一路諸侯,打敗了廣陵境內的五萬黃巾軍,整編了兩萬多青壯,現有兵馬超過三萬。

再加上笮融這個收攏了上萬戶信徒,被後世佛教尊為菩薩的大忽悠,也有好幾千的僧兵,廣陵的實力非常強大。

最讓劉襄感到棘手的,不是那些兵馬,而是有發展壯大之勢的佛教。不對,漢代沒有佛教這個詞,這會還叫做浮屠教,因為第一部傳入中國的佛經被翻譯為《浮屠經》,所以漢人一直稱呼佛教為浮屠教。

後世的佛教徒,才把「浮屠」翻譯為「佛陀」,自那以後,才有了佛教這個稱呼。

浮屠教在西漢那會就傳入了中國,但知名度並不高,到了漢明帝時期,明帝崇尚浮屠教義,才得到了官方認可,但因為翻譯的經書不多,傳教的手段也不怎麼樣,民間沒有多少信眾。

….

直到出了個笮融。

笮融這個人,貪婪好殺,卑鄙無恥,但他是個虔誠的浮屠教信徒。

他是陶謙的丹陽老鄉,因此在徐州出仕,貪汙了不少錢財,後來袁紹入主徐州,戰事不斷,他領著麾下的僧兵趁機殺戮搶劫,積攢的錢財不少,收攏的信眾也是越來越多。

再後來,趁著酒宴,刺殺了廣陵太守趙昱,又迎入了呂布,算是有了地盤。

然後花大價錢,修建浮屠寺,上累金盤,下為重樓,可容納三千人。寺中建九鏡塔,塔外浮屠凋像近五百尊,皆飾以黃金、錦衣。

以此為根基,廣傳教義,凡浮屠教信徒,免除賦稅、勞役,廣陵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