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代的江淮地區還沒有種植兩季的農業技術,秋收基本在八月上旬,再往北的兗州、冀州大多在中旬收割。

這也是中秋節能成為重要節日的原因所在,這個節日的起源,本就是豐收祭祀,對農耕文明來說,豐收怎麼可能不慶祝呢?

至於後世演化出賞月啊、團圓啊,等等一系列的節日傳統,不過就是新增了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罷了。

歸根到底,八月中秋,是個收穫的季節。

漢代已經有了中秋這個節日,但並沒有推廣全境,北方邊郡是沒有的,中原和江淮地區比較盛行。

也沒固定在八月十五,而是在秋分的時候,迎寒、獻良裘、拜月、敬老,直到北宋年間才把中秋節定為八月十五,吃月餅的傳統就更往後了。

現在是八月初,劉襄可不想眼睜睜的看著敵人,收割完莊稼,開開心心的過中秋節,至少江北不行。

南岸船多水軍多,戰船數量是北岸的兩三倍,真玩水戰,以北人為主要戰力的安平軍,肯定是要吃虧的,這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。

不可取。

「誰說到了赤壁,就必須得打一場赤壁大戰呢?有些人是來吟詩的。」劉襄一向不喜歡被敵人牽著鼻子走。

他的戰爭理念,就是要爭主動權。

戰鬥的節奏一定要抓在自己手裡,打得過就動手,打不過就繼續尋找戰機。

千里迢迢的跑過來,跟江南的敵人玩水戰,老曹的錯誤他才不會犯。

西晉滅吳,水陸並進,六路齊攻;隋滅南陳,上游牽制,下游渡江;宋滅南唐,多路夾攻。

遍觀史書,北人若勝,水戰只能作為輔助,南人若勝,必定是追求水軍決戰。

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,清清楚楚的說明了這個問題,老曹兩路南下,陸路讓劉備擋住了,赤壁水戰失利,然後敗得一塌糊塗。

現在自己站在赤壁對岸,怎麼選還不明白嗎?

孫子才跟你們死磕水軍呢!

當然,他沒有讓徐晃率右軍渡江的打算,江陵不是南下的好位置。

漢代的時候,洞庭湖還沒有完全成型,江陵以東的長江兩岸是方圓幾千裡的雲夢大澤,河湖交錯,淤灘遍地,後世的雲夢平原,這時候還是難以行軍的爛泥塘子。

一直到了沙羨這裡,才算是出了雲夢澤的範圍,這是地勢決定的戰場,歷史上的曹操,現在的劉襄,都是因為地勢才率軍來此的。

位於長江上游的益州,只會作為輸送糧草到南郡的後方基地,基本不會有大戰發生。

中游的荊州一帶,江北有徐晃駐守,以護衛糧道為主,北邊的襄陽有張邈率***運糧草,朝廷的主力部隊屯駐在江夏郡的沙羨。

南方軍閥的九萬聯軍,已經在赤壁和西陵駐紮,荊南張羨仍然在沉默,既不投降,也沒起兵,他麾下的四萬大軍,將會成為一個不小的變數。

眾所周知,打仗的時候,不怕敵人力量大,展露在明面上的戰力,總能想到辦法去應對,就怕敵人藏著掖著,使陰謀詭計,多少名將都是在這方面栽的跟頭。

劉襄確實想要爭取張羨的投靠,只要能爭取過來,我長四萬,敵去四萬,裡外裡,八萬戰力的差距呢,可這種模稜兩可的態度,讓他疑心大起。

別是有什麼圈套,正等著他去鑽吧?

不遠不近、不冷不熱的吊著他,消磨他的耐心,然後抽冷子算計他一下?

不是沒有這個可能啊,而且他越想越覺得這事的可能性很大。

試想一下,對面若是在赤壁擋住了劉襄南下的腳步,時間拖得越久,他必然越心急,這時候,張羨要是表態投降,可以幫著朝廷大

軍攻滅敵人。

他會不會心動呢?他會不會放下警惕讓荊南的舟師沿江而下,合力作戰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