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零九章 南望江淮(第2/2頁)
章節報錯
「唉!現在的我,也要在軍事行動裡面參雜政治目的了。」他搖頭嘆息一聲,也不知道自己是成長了,還是變得心黑了。
定了定心神,把思緒重新投入到江淮防線。
想打南郡,自然要面對南方軍閥的江淮防線,牽一髮而動全身啊,說實話,單論兵力,安平軍在南線是比不過對面的。
東南的淮水一線,張遼和關羽兩部四萬人,跟廣陵呂布、九江劉邈、丹陽周昕、廬江劉勳、紀靈五部對峙,呂布南邊還有個吳郡陸康,這六部大軍不下於十二萬。
荊州這邊,安平軍有三萬人,張羨、黃祖有兵七萬。
每一處都是兩倍以上的兵力差距,這就是江南軍閥敢於抗拒朝廷的倚仗。
當然,裝備、戰力那就另說了,對面始終不敢主動北伐,很明顯,他們自己也知道戰力和人數不成正比。
可是,即便戰力拉胯,十九萬大軍也不是擺設,想拿下荊、揚,得做好打一場傾國之戰的準備。
劉襄不知道這兩州具體有多少人口,因為他們自己也不清楚,所以,錦衣衛派過去的探子根本就打探不出來。
按照靈帝年間的記載,揚州有民四百三十萬口,荊州有民六百二十萬口,刨除南陽郡和襄陽的兩百多萬人,再去除戰亂、災荒減少的人口,算上南下的大族,這兩州的人口應該在五百萬到八百萬之間。
還有最南邊的交趾刺史部,當地的土霸王士燮可沒經歷戰亂,朝廷黃冊上記載的兩百萬人口,估計只多不少。
董卓遷都的時候破壞太重,南洋海圖找不到了,水軍還沒摸索出南下交趾的航道,陸路又都是敵佔區,劉襄想聯絡士燮都聯絡不上,也不知道他跟江南的幾路軍閥有沒有聯合。
本著料敵從寬的原則,交趾的力量也得算進去。
回到未央宮,招集眾臣軍議。
第一件事就是統計米糧,三軍未動,糧草先行啊,戶部尚書範賢一上來就哭窮:「啟奏陛下,戶部現有糧食四百零八萬石,去年旱災,有近兩百萬人需要賑濟,至少要兩百五十萬石才能撐到秋收。
河工勞役三十餘萬,調撥口食五十萬石,金川衛勞役十一萬,調撥了二十萬石,各路大軍需要調撥的口糧至少一百二十萬石,戶部沒糧了,還缺三十萬石呢。」
真是盡職盡責!
劉襄翻了個白眼,戶部尚書的本職就是哭窮嗎?
你進入角色可真快,剛才還有說有笑的陪著去視察蜀黍呢,說翻臉就翻臉,真有職業道德。
可惜內庫只有錢,沒存多少糧食,他也沒辦法解決國庫缺糧的問題,繼續問道:「遼東運來的米糧,到哪了?」
「遼東八十萬石糧食,運抵青州之時,只餘六十七萬石,四十萬石在本地入庫,充抵青、徐、汝南等地軍糧,二十七萬石運往南陽,預計有十五萬石能夠送到,戶部會從太倉調撥四十萬石運往襄陽,當有三十五萬石能夠送到。」
範賢把運糧之事,說得明明白白,五十萬石糧草將會投入到荊州戰場,這是個好訊息。
至於轉運消耗的三十萬石,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,古代運糧就這樣,這還是大部分路途用了海運、漕運,還有一半是國庫走賬,就近運輸的結果。
若是一路從遼東陸運到荊州,八十萬石糧食能有八萬石到達目的地就不錯了,最大的可能是還沒到地方,糧食中途就吃完了。
這就是古代遠征的難度所在,比如打西域,比如遠征漠北,都是如此,因為海運、漕運過不去。
「五十萬石米糧。」劉襄輕聲唸叨著這個數字,盯著輿圖問道:「拿下南郡之後,是南下武陵還是東進江夏呢?奉孝有何良策?」
有了糧食,他已經不滿足只佔領南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