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有了民團,卻仍然不算皇權下鄉呢?

民團屬於半軍事化的團體,職責是農閒訓練,協助縣裡維護地方治安,其他的權利是沒有的,軍政和民政是一定要分開的,否則就會遍地軍閥,那可受不了。

在古代,民政最大的權利就是徵稅權和審理權。

這個許可權在縣裡。

雖然民間很多糾紛並不報官,宗族長者就處理了,但這是不合法的,只不過朝廷默許了,沒人去追究,這是大宗族、地方豪強崛起的基礎之一。

劉襄盯住的就是這個權利,要用鄉中官吏填補這處權利真空,不給宗族自治的空間,不想讓豪強死灰復燃。

雖然地方小吏有跟大族勾結的隱患,但那屬於吏治敗壞的問題,是另一碼事,可以用監督、調任、嚴苛律法等手段遏制。

總比什麼都不做,任由大族成為地方上的土皇帝強。

宗族社會和法治社會的分水嶺,就是鄉鎮一級的政府官員和執法部門,是否真正的納入了國家的管理體系。

他當然不會奢望直接帶領大漢進入法治社會,那不現實,可事情總要去做,就算最後不盡如人意,那就不開頭了嗎?

有些事,總要去做的。

等待不是個好習慣。

「文若好好想想吧,朕也好好想想,回頭議一下,定個章程下來,這事是一定要做的。」劉襄登上馬車,返回長安。

他要打荊州了。

楊槯給了他一個大驚喜,這傢伙強徵了扶餘國、摟邑國和嵗貘人的糧草,總計八十萬石,遼東艦隊和青州艦隊來回折返七次,全部運到了青州。

這批糧食是及時雨。

劉襄準備給這三個國王,冊封個名位高貴的王爵,作為嘉獎。

當然,那些蠻夷要是敢炸刺,他也不介意抽他們一頓,彰顯大漢的威嚴。

這並不是什麼難事,當初只佔據幽州的時候,都能嚇得他們叫爸爸,現在沒滅他們的國,那得感謝小冰河期,往北方發展不划算。

這就是大漢的外交,四方蠻夷皆為臣妾,天朝上國予取予求。

北方三個小國不用多做理會,說回這批糧食。

只要能有三十萬石送到襄陽,他就有信心拿下南郡,佔據江北的地盤。

再過四個月,新糧收割,安平軍南征的腳步就能跟上。

糧食就是軍隊的燃料。

先期的動作並不只是運糧,蔡瑁已經提為兵部侍郎,帶著勸降的任務南下了。

到底是他領著南郡蔡氏聯絡其餘家族反正,坐穩兵部侍郎這個四品官位,還是劉襄南下屠滅他全家,就看他怎麼選了。

這人在徵西域的時候立了功,又是曹操的舊識,已經投入了老曹的陣營,要是聰明點,繼續立功還則罷了,若是犯傻,正好以他為藉口,牽連出一部分官吏,斷了曹操的羽翼。

不管怎樣,劉襄都不虧。

他給了選項,怎麼選,那就是別人的問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