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零八章 皇權下鄉(第2/2頁)
章節報錯
戶部的典農佐使在蜀郡發現了一種耐旱的木稷,當地人叫蜀黍,其實就是高粱的一種。
範賢在長安城外,挑了一處不宜灌溉的臺塬試種,結果長勢還可以,劉襄特別高興,所以要親自過來看一看。
若真的能在乾旱的臺塬、丘陵種植成功,那就牛逼了,至少能多出十幾萬頃田地,多養幾百萬口百姓,不宜灌溉的荒地太多了,他不可能在所有的地方都修
建灌溉渠,地形不允許,技術達不到。
而且高粱的產量並不低,莖杆還能製糖、喂牲畜,原本就是漢人的主糧之一,不存在推廣的難度。
一行人懷著激動的心情,不顧腳下的泥濘,爬上了幾十米高的臺塬。
這裡開了十幾畝的荒地,田裡的高粱已經長到了膝蓋以上,就是有些稀疏,看樣子是因為灌溉不及時,發芽率比較低,但田壟裡沒有多少雜草,負責種植的農人沒有偷懶。
劉襄猜測,是故意不用人工澆灌,想看看單靠雨水能有多少收成。
開口問道:「子明預估此地產量如何?」
「回陛下,若無旱災,當有一石到一石半,若在熟田下種,當在兩石左右。」範賢回了話,又解釋了一句:「此地貧瘠缺水,即便種植桑麻,也是劣地。」
劉襄種過地,不是食指不沾陽春水的清貴人,這事他明白,點了點頭,問跟著一起來視察的荀彧道:「文若,你覺得如何?可能推而廣之?」
荀彧沉吟片刻,拱手回道:「啟稟陛下,農事不可輕忽,需試種幾年,方可推廣。」
道理確實是這個道理,劉襄知道自己心急了:「文若此言老成謀國,朕見到此等耐旱的莊稼,心神為之所奪,思慮不周了。」
「陛下心繫百姓,此天下之幸也。」荀彧拍了個馬屁,為的是鼓勵皇上多行仁政。
劉襄馬屁話聽得多了,早已麻木,擺了擺手,說道:「這塊地方太小,看不出實際的效果,文若、子明,安排河東、河南兩處軍屯,明年在開荒的荒地上試種蜀黍,若有不妥之處,也能及早發現。」
如果蜀黍真的不適合大面積種植,這些損失他也扛得住。
「陛下英明。」兩人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。
「回吧。」該看的已經看過了,多看也沒用,劉襄不準備再耽誤時間了,還有很多的事情要處理。
下了臺塬,鞋底鞋幫粘了好幾斤的泥,他一邊扶著車廂在車輪上刮泥巴,一邊對荀彧說道:「文若,朕常聽聞皇權不下鄉,鄉中薔夫只是計吏輔佐,協助徵稅而已,里長、亭長只為賊曹下屬的治安小吏,皆不涉及民政。
可寡人起兵以來,以民團治鄉亭,軍隊排程早已直達底層,可否將治民之權一併下達?皇權不下鄉?朕心中不喜。」
這個話題涉及的問題太多了,宗族自治啊;世家大族阻礙朝廷施政啊;民間識字的太少啊;官吏增補致使俸祿太多,拖累中樞財政啊;等等等等。
總之一句話,利弊參半。
荀彧覺得這個問題牽扯太大,幾句話說不清楚。
「陛下可否容臣細細思之,再做回答?」
「這事確實要仔細思考。」劉襄也知道想讓中央的權利直達底層,並不容易,旁的不說,施政成本必然增加,可他還是想做,因為他不做,這個權利就會被那些大宗族侵佔,豪強大族就會藉此機會死灰復燃。
「朕已經把手伸到了鄉亭之中,那就絕不會退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