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算是在大漢販賣焦慮嗎?

劉襄定的稅太低了,是不夠養活大軍的,前幾年還可以抄掠世家豪強的資財,但這不是長久之道。他準備發展製造業,走國企路線,再組建商隊自己賺錢養活軍隊。

技術創新,壟斷經營,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,再發展下近海貿易,沒有不賺錢的理由。

養活一定規模的軍隊不是問題。

這樣就足夠渡過前期創業階段了。以後地盤大了,人多了,可以讓一些股份給新興的勳貴集團,讓他們參與分紅,這比政治聯姻可牢固多了。

分田在進行,劉襄要求各個書佐帶著軍兵,每人負責一塊地方,一個亭一個亭的走一遍,他要求所有人的地契必須蓋上安平將軍府的大印。

但有阻礙,一律斬首示眾。

但有疏漏,罰苦役十年。

敢有貪腐,全家貶為奴僕。

在分田這件事上,劉襄一絲一毫都不會妥協,這是他的根基。

漁陽縣和狐奴縣的百姓突然力氣大增,他們能跑到幾十裡外去看人分田,看一遍不夠,就跟著分田的隊伍去下一個亭接著看,越看心裡越舒坦,幾輩子了,終於要有自己的田地了。

光看還不夠,還得跟人一起算數,一個成丁十五畝糧田,掰著手指頭數數自家能分多少田地,越數越開心。

什麼?還有桑麻田?手指頭不夠用了咋辦?

一遍又一遍的看,一遍又一遍的聽,一遍又一遍的算。

快了,快了,就快輪到了。

每一個書佐都帶著一隊軍兵,跟著一堆百姓,在鄉亭間轉來轉去,遇見不懂的就七嘴八舌的勸告,遇見遷戶的就七手八腳的幫忙,遇見抵抗的就跟著軍兵殺他個七零八落。

抵抗分田的規模很小,就是幾個小地主,他們也是沒辦法了。

劉襄雖然沒有收走他們的田地,但給他們的佃戶分了田,就沒人給他們種地了,空有田地有什麼用呢?就算想賣掉,這時候也沒人敢買,他們只能降價賣給將軍府。

心疼啊,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啊,急火攻心的就拼命了,然後就沒命了唄。

劉襄一錢都沒花,就得到了不少田地、房產,沒本錢的生意就是好。

至於為什麼只有房產田地?這種事就不要深究了,大家一起發財,多好的模式。

分田、築城、蓋工坊、招賢、募兵、招工匠,劉襄忙得團團轉,想要整理下後世在漢代能夠應用的技術,卻也抽不出多少時間,只能慢慢來了。

隨著分到田地的百姓越來越多,劉襄聲望日隆,根基也越來越牢固。

他又打起了潞縣的主意,而且他的目光也逐漸看向了漁陽郡之外,比如東面的右北平郡和遼西郡。

這兩個郡的人口都挺少,加起來還沒狐奴縣多,真正吸引他的是山海關這個地方。

當然,現在還沒有山海關,明朝時才修築。

東漢時期,那裡叫臨渝,四百里遼西走廊的西面出口。

遼西走廊的東面有個猛人,他叫公孫瓚。

這個時期的公孫瓚在遼東屬國任長史,白馬長史的威名就是在那裡起步的,白馬義從也是在那裡開始組建的。

若是讓公孫瓚打過來,劉襄怕是要涼。

所以,怎麼防備都不為過,他要拿下遼西郡的臨渝,在那裡修關築城,將公孫瓚擋在關外。

硬打是不行的,劉襄覺得總是讓麾下的兵馬打硬仗、苦仗,是將帥的失職。

要想辦法調動敵軍,讓他們動起來,一動就會露出破綻,然後給他們致命一擊。

潞縣的兩千駐軍,防禦著通往右北平的糧道,動一下潞縣肯定能調動右北平的軍隊。

畢竟,計毒莫過絕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