崔奕急躁的說道:“放屁,咱們還在人家射程之內呢,咱們開弓人家也開弓,兄弟們死得多冤。”

“那咱們撤吧,等大軍齊至,攻下城池就是了。”

崔奕搖搖頭:“不行,主公讓咱們詐開城門,若被人看破,退去也就罷了,明明沒人懷疑咱們,就這麼走了,某不甘心。奪城的大功啊,汝等甘心放棄?”

“那肯定不甘心,可就這麼幹耗著?仰著脖子聽那兩個鳥人吐口水?”

崔奕更煩了。

“都閉嘴吧,老子要知道怎麼辦,還聽你們在這磨牙,都去想辦法去,別跟某嘮叨,某快煩死了。”

………

劉襄接到傳訊,快馬趕到狐奴時,張用和趙庸還在城頭對峙,估計口水都說幹了。

這兩人在城頭爭執,得有一個多時辰了吧,一點正事沒幹。

就這種玩意兒,也能舉茂才,舉孝廉成為三署郎,買個官就能執政一方。

等他們搜刮幾年,另一批買了官的三署郎就接任他們,繼續搜刮。

劉襄暗歎,這東漢朝廷已經爛到骨子裡了,買官都有規章制度了。

不用懷疑,東漢晚期,賣官的不止靈帝一個皇帝,都形成規矩了。

不是隨便哪個地主老財都能買官的,首先得買個太學的名額,在太學的考試中,或買或考得個“甲”等的補郎或者“乙”等的補吏。

之後再買一個本地太守的舉薦名額,漢朝選才是察舉制,按郡國人口每年有一個到兩個舉薦名額,人少的郡國兩三年才有一個。

待你舉為茂才或者孝廉,然後就是上洛,被召去國都洛陽,入五官中郎、尚書左僕射、尚書右僕射三署備選,這些人被稱為三署郎。

這樣你才算進了門,有資格花錢買官了。

劉襄回想著買官的流程,打馬來到城門,狐奴是沒有護城河的,城牆外面散落著一些百姓的民宅,大多空置了,估計不是躲到城裡了就是被流民裹挾了。

他抬頭看看城牆上不知所措的守軍,高聲說道:“置太守令於不顧,拒朝廷大軍於門外,爾等欲反乎?”

城牆上一眾人等嚇了一跳,造反的罪名他們可不敢認,都說不是造反,都是誤會,是縣尉趙庸阻攔,不讓大軍入城。

不理城上眾人辯解,劉襄接著說道:“主犯誅九族,從者皆斬,不願從賊者,斬賊人首級來見,否則大軍攻城,不分良莠,一律誅殺。”

劉襄才不跟他們糾纏呢,這種鬧劇,你說你有理,他說他有理,懶得聽他們囉嗦。

他不是來聽人講道理的,快刀斬亂麻,先拿下城門再說。

城上的趙庸驚了,怎麼隨便來個人說了句話就把他定罪了?他沒想造反啊,他也不敢造反啊。

周圍的人看他眼神都不對了,就要上前砍他腦袋了,他趕緊解釋道:“某沒造反啊,那是汙衊,你們不要聽旁人汙衊。”

又將上半身探出城垛,對劉襄大喊:“汝是何人?為何謗某?某沒有造反。”

劉襄不理城上亂像,揮手帶著驍騎營撤出弓弩射程。

城上眾人見甲騎開始撤退,終於慌了,這是準備要開戰嗎?可他們從來沒想過造反啊,哪有這麼冤枉人的?

張詔也慌了,剛才看見劉襄還想著跟他敘敘舊,問問城外情況,可劉襄沒理他,說了兩句話,就把他們指成反賊了?

眾人又是恐懼又是氣憤,都看向了縣尉,都是這人,都是他拒絕援軍入城,事情才變成如此模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