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喝呀。”趙景暴喝一聲,銅錢卡叭一下斷成兩半。

劉襄把兩半的錢幣扔給工官:“重鑄。”

條桉上的劃痕帶著星星點點的黃色,不耐磨,一掰就斷,不耐用。

這樣的錢幣不適合流通。

工官撿起錢幣,惶恐不安:“啟稟將軍,末吏就是按照六分銅、三分鉛、一分錫的配方令匠人鑄造的,不敢違逆將軍的命令,未有半點陰私,求將軍恕罪。”

劉襄眉頭緊鎖:“死腦筋,讓你用這個比例去尋找堅固耐磨的配方,你原封不動的拿過來,是在嘲諷我嗎?”

“末吏不敢,末吏絕無此意。”工官腿都嚇軟了,抖成了一團。

“行了,不會治你的罪,錢幣不能只是好看,我要的是堅固耐磨又好看的銅錢。”劉襄不再理會工官,看著鑄幣工師問道:“不耐磨,脆,你覺得是何原因?”

“回稟將軍,應是鉛多了。”

“嗯,回去探尋新的配方,務必要堅固耐磨,其次是美觀,明白了嗎?”

“謹遵將軍令諭。”兩人行禮告退。

將作監的攤子越來越大了,幾個工官、曹長良莠不齊,雖然有緹騎監督,至今沒有什麼貪腐的事情,可缺少能總攬全域性之人,這樣下去不行。

而且礦藏、工坊、鑄幣這些事情全都由將作監管理,權力太大了,不是長久之計。他倒是想設立水衡都尉管理鑄幣,設立少府管理山林漁礦,但他手下沒人可用,有什麼辦法呢?

將作大匠倒是有人選,左軍校尉王興就不錯,得儘快找一個能接任左軍之人了。

劉襄在煩惱缺人口,缺人才的問題,田疇遞上一卷竹簡:“使君,將作監關於礦區的呈文”

呈文中稟報:軍都山中的金礦、銅礦,西山的煤礦,漁陽北部燕山之中的銀鉛伴生礦,還有各處鐵礦,增加了八萬多礦奴,產量提升很大。金礦預計能年產一千斤,銀礦與鉛伴生,不好預估,銅礦至少年產十萬斤。

各路探礦匠人還在繼續搜尋礦脈,以期增加採礦數量。

看著這個呈文,劉襄心情好了點,但也有限。

幽州礦藏不少,就是探礦和開採的技術不夠,有寶山但挖不出來。

漢代勘探的匠人主要靠地表的植物、礦物尋找礦藏,挺有講究。

比如:草莖赤秀,下有鉛;草莖黃鏽,下有銅器;山上有蔥,其下有銀;山上有薤,其下有金;山上有姜,下有銅錫;山中有玉者,木旁枝下垂。

上有丹沙者,下有黃金;上有慈石者,下有銅金;上有陵石者,下有鉛錫赤銅;上有赭者,下有鐵。

講究挺多的,但劉襄覺得他們效率太低了,自己把大概的範圍都給他們圈定了,還得等一兩年才能等到他們找到礦脈,真的挺想見見那些傳說中的採金人。

漢代所說的採金人,放到現代大概就是地質勘探人員的意思,不是那種只挖黃金的淘金客。

劉襄知道遼東的襄平縣周邊有銅、鐵,現代的鞍山鐵礦、本溪鐵礦、紅透山銅礦,就在那附近,可在輿圖上畫一圈,那就是幾十上百里,沒有金屬探測儀器,就靠肉眼在地表尋找植物、礦物,效率可想而知。

知道與得到,天淵之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