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兩百一十二章 萬騎卻敵 虎步關右(第1/2頁)
章節報錯
當初涼州反賊入宼三輔,先是皇甫嵩、董卓領兵六、七萬平叛,仗打到一半,他就被宦官集團給搞下臺了。
張溫過來接手三輔戰事,袁滂為輔左,又徵調了周慎、劉襄、益州刺史郄儉,再加上左馮翊、右扶風,大軍十餘萬人,擊退了北宮伯玉、李文侯、韓遂、宋揚等等叛賊。
後來張溫弄了一出兵分六路,結果就是六路皆退,損兵折將,唯一能算勝仗的,只有劉襄救援董卓的渭南一戰。董卓跑到安定不聽調遣,周慎被罷免,劉襄就接手了在陳倉整編的部隊,這本是張溫的中軍,他其實只是代為署理軍務。
再後來張溫突然被調回洛陽,袁滂接任,這老頭八十多了,你讓他領兵出征,不如直接讓他去死。
結果就是,劉襄莫名其妙的成了這支部隊的主將,擁有了三輔戰區最大的一股軍事力量。
他麾下原本就有五千多騎兵,又詔安了張修,騎兵擴充到了九千,孫堅的部曲一千騎,在沮縣損失慘重,也是在沮縣打白馬羌的繳獲裡,重新補齊了缺額,這就不能算作私人部曲了,得劃入正卒序列,所以劉襄能調動的騎兵已經超過了一萬,韓遂的騎兵都沒他多。
有了這麼多的騎兵,不跑起來太浪費了,穿插迂迴,快速突進,這才是騎兵的打法。跟著步卒打攻城戰,太屈才了。
不管劉襄是怎麼打算的,也得等袁滂的命令,無令而行,擅自動兵,這是軍中大忌。奪回散關,拿下半個武都郡,已經超額完成任務,善戰之名流傳三輔,很快也會傳到洛陽,目的達到,沒必要冒險。
他又不在乎軍功,他要的是善戰之名帶來的威懾力。
在剿滅涼州反賊之前,朝廷絕不會動他,唯一一支能打勝仗的部隊,在敵人大軍尚存的時候,沒有哪個腦殘會動他們的主將,這就夠了。
他正在思考後面的局勢,孫堅入內請戰:“將軍,散關即定,何不攜大勝之威一舉克復故道,某願做先登。”
故道縣不能現在拔除,劉襄需要戰事不絕,他搖搖頭:“當務之急是河池,韓遂開始攻打隴關,吾懷疑羌氐叛軍會配合他的行動,大舉進攻河池,意圖復奪散關,威逼三輔。文臺,你速領左右兩營支援益州刺史郄儉,謹守河池縣,多派哨探,偵查下辨、上祿兩地,時刻警戒祁山道的動向。”
“末將遵令。”孫堅只是想多立戰功,打故道還是守河池無所謂。
孫堅所部一萬步卒一千騎兵,當天就出發了。張修所部九千步卒繼續圍困故道,麾下四千騎兵隨中軍撤回陳倉,散關也只留下三千步卒駐守,補給壓力大減。
劉襄也隨隊撤回陳倉,他不擔心大批的羌氐部落支援故道,一是南邊有孫堅、郄儉的一萬七千人馬駐守,二是武都北部是漢人的地盤,南部是參狼羌和白馬羌的地盤,故道里面的是先零羌人,得不到真心援救。
就算最壞的情況到來,張修所部也可以退到散關,他們又沒被兩面堵截,問題不大。
現在陳倉聚集了九千三百餘騎,一萬八千步卒和一千多傷兵,還有民夫五萬,即便隴關被破,他也有信心守住陳倉。
袁滂的命令沒幾天就到了,和軍令一起到來的還有漢陽太守傅燮(xie。
漢陽太守這個位置就像燙手的山芋,自劉襄到了長安以來,這已經是第三任漢陽太守了,第一任叫蓋勳,拖關係調到洛陽去了,第二任叫範津,自己請辭了,第三任就是傅燮,這名字不吉利啊。
“北地傅燮,字南容,拜見劉度遼。”此人身高八尺,寬袍博帶,方面大眼,蓄有半尺鬚髯,行禮拜見端端正正。
劉襄覺得他有點眼熟,卻想不起來在哪裡見過,他拱手回禮:“見過傅太守。吾覺得傅太守很是面善,彷佛相識一般。”
“吾與劉度遼確實見過,在下曲陽,餘當時為義真公護軍司馬,劉度遼還扣下了我等的坐騎。”傅燮微笑著回答
那可真是老相識了,前年年底在下曲陽跟皇甫嵩談判,這人應該也在當場。
這事一提,劉襄有點尷尬,他哈哈一笑:“哈哈,吾記性不好,南容勿怪,當初扣了足下坐騎,吾這就挑一匹好馬做為賠禮,還望南容諒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