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兩百零五章 五斗米(第1/2頁)
章節報錯
孫堅不想打,可對面已經攻上來了,他不可能不還手,兩方都死了人,血仇已經結下,不是那麼容易就握手言和的。
板櫓蠻善戰,巴人精悍,以弱勢兵力攻營,卻各個奮勇。孫堅所部人數佔優,弓弩眾多,兵甲犀利,兩方隔著寨牆互鬥,箭失如雨,長矛如林,鼓角爭鳴,殺聲震天。
鏖戰半日,互有損傷,寨牆依舊矗立,孫堅身先士卒,鼓舞軍心,報定了死守的主意,半步也不後退。疑似米賊的部隊見攻不破營寨,益州刺史所部又在一旁虎視眈眈,就等他們露出疲憊之態,只能鳴金收兵,撤回沮縣。
兩方並未纏鬥,能夠保持陣型,損傷都不大,但擊退了敵軍,孫堅很高興,軍中士氣明顯好轉,只需修整一番,不難恢復戰意。
“這幫米賊是來做善事的吧,解決了讓人頭疼的大問題,某定要後報,把他們的腦袋都砍下來。”孫堅一邊卸甲一邊調侃,他現在的心情好多了。
“對,定要好好的報答報答,砍了這幫巴子的腦袋,他娘了個腿的,哎幼,你輕點。”祖茂在戰鬥中了幾箭,幸虧有鐵甲相護,入肉不深。
正在給他處理傷勢的黃蓋理都不理,取出箭頭就把一碗一碗的鹽水往傷口上倒,疼得祖茂嗷嗷大叫,滿嘴的“入娘賊,該殺的巴子,老子遲早弄死他們。”
等包紮完畢,祖茂被鹽水痧得痛不欲生,嘴歪眼斜的抱怨:“這劉度遼怎麼發明了這麼個折磨人的法子,治傷比受傷的時候還疼,這是什麼道理?”
“道理就是能救命,那劉度遼是能治瘟疫的大賢,這法子能去金創瘲(g瘛(chi,不想抽四六風就忍著點吧。”黃蓋很是敬佩劉襄,特意去學了清創之術,認為這是有大用的。
處理完祖茂的傷勢,他又勸諫孫堅:“主公,此處的狀況是不是要跟劉度遼說一下?我軍一時之間怕是動彈不得。”
孫堅嘆息一聲:“是得跟劉宜程說說,短時間內是去不得散關了,當初信誓旦旦的領兵而出,現在成了這般模樣,真他孃的丟臉。劉宜程信重於我,孫某卻對不住朋友,唉!真是,真是沒臉見人!”
軍情訊息順著棧道飛馳,五天後來到了劉襄手中。
看到已經穩住大軍,他心中鬆了口氣,看到沮縣是疑似米賊的部隊,其中巴人、板櫓蠻眾多,主將牙旗為張,卻始終沒露過面,不知道是何人。
他心中猜測,對面可能是五斗米道的張修。
張修是巴郡人,建立了五斗米道,跟張角一樣傳道聚眾,在公元184年起兵造反,即是大教教主,也是造反頭子。
勢力遍及巴郡、漢中一帶。
張角以《太平經》教人,燒符水治病。張修也差不多,強調叩頭思過、符水治病,以《老子五千文》教民,道教活動與道家思想結合,正是由他開創,這是道教史上首次將《老子》與民間宗教相結合,道教也是自此向著獨立的大教開始前行。
“三官手書”也是他創造的,將治病與宗教活動結合在一起,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欺騙性,“病者家出米以為常”。他領導五斗米道期間,病人家庭是自願出米或者其他東西,而不是凡是其信仰者都須交米,後來張魯誘殺張修,吞併了五斗米道,並做了改革:凡是信眾都得交,所以史料中才有漢民和巴夷“不敢不奉”之說。
張魯是張陵的孫子,張陵就是四大天師中的張道陵,是張良的後代,龍虎山天師道的創始人,他們一家跟張角、張修不一樣,沒造過反,沒有建立過五斗米道,更不是米賊。
史書稱張角為“道師”、“大賢良師”,張修為“祭酒”、“鬼主”,張魯為“君師”、“天師”,是有差別的。只是張魯殺張修,吞併了五斗米道,天師道屬於以蛇吞象,絕大部分的教眾都是五斗米道的,所以被世人誤解,就有了五斗米道是天師道的別稱,這樣的說法是不準確的。
天師道不但收攏了大批的教眾,也吸收了很多五斗米道的教義,由此大盛於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