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平軍三千餘騎急行趕路,走了三天,在補給耗盡之前終於趕到隴關。

關口處還碰到了熟人,正是孫堅,他領著幾百人在等待通關,見到劉襄的旗號,主動迎了上來。

“聽說宜程去支援董破虜了,戰況如何?”

劉襄假裝遺憾,嘆息道:“殺賊四萬,補給耗盡,只能退兵了,未竟全功著實可惜。”

“糧草不足退兵而回,確實可惜。”孫堅也跟著感嘆:“宜程好歹還有戰果,吾這一路卻大敗而回,那周慎匹夫不聽我言,被人斷了後路,大軍倉惶後撤,賊人一路追殺,傷亡慘重,真是憋屈。”

兩人閒聊幾句,關門開啟,便各自率兵通關,迴歸營地。

劉襄的戰報由範賢書就,他被臨時任命為參軍事,軍情據實以報並未誇張,早兩天就送到了車騎將軍的長史手上。張溫不在軍營,他又回長安了。

聽說朝廷要升他為太尉。

劉襄剛回到營地,就接到了劉備的傳信,在他出兵之後的這幾天,其餘五路兵馬都敗退了,劉玄德想做個人情,就把訊息通知了他。

信中提到:

蕩寇將軍周慎被韓遂在葵園峽截斷後路,敗。

涼州刺史在蕭關被前後夾擊,敗。

左馮翊在北地被馬賊埋伏,敗。

右扶風攻散關損兵折將,被賊人出關逆襲,敗。

益州刺史被羌人多路夾攻,敗。

五路皆敗,劉襄與董卓這一路,反而成了唯一有斬獲的部隊,同行一襯托,他們突然變得很亮眼,這就有意思了。

最有意思的是張溫,要是他真的成了太尉,那就是剛剛坐上三公之位,結果六路大軍皆退,也不知道他的心情如何,朝廷又該怎麼看他?

古人可是很迷信的,這種掃把星,估計坐不穩三公之位。

劉襄把這事當做笑話一說,聚在他帳中的一眾將校嬉笑出聲,唯獨範賢嘆息一聲:“叛賊主力猶存,其餘羌氐反叛不絕,張車騎好大喜功了,平定涼州可不容易。”

涼州羌亂,幾百年不絕,這其實是歷史遺留問題,當年武帝打匈奴,命霍去病兩次出兵河西,截斷了匈奴和羌人的聯絡,打算擊敗匈奴再轉頭滅了這些羌氐部落。

結果匈奴是被擊敗了,打羌人出了問題,青藏高原上不去,絕不了羌氐部落的根子,等於是打到一半打不了了,這個爛攤子就遺留了下來,直到兩漢滅亡都沒解決,後面的幾個朝代也沒解決。

李二夠勐了,他也沒解決,只能走和親分化的路子,等於是擱置爭議共同發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