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遼更感動了,太原到馬邑四百多里,一路穿山過水,可不好走。

想了想家中境遇,父親早年曾為縣吏,那時家中還算興旺,可胡人南下劫掠,父親遇難,之後就一年不如一年。

雁門已成胡人肆虐之地,家中也就越來越窘迫,如此下去,敗落不遠。現在得蒙劉使君看重,入其麾下必得重用,這樣的機會不容錯過。

想到此處,他雙手作揖,一躬到底:“雁門張遼,願為主公效死,求主公收納。”

劉襄發自內心的笑了,這個結果不錯,雙手捋順衣袍,鄭重的回了一禮:“得張君相助,吾如虎添翼,願與君攜手,永不相負。”

張家眾人都很高興,殺羊沽酒,製備宴席,款待劉襄。

族長張邁豪爽過人,菜還沒動就把劉襄灌倒了。

第二天,劉襄在軍營中醒來,張遼已經帶著幾個族親,二十來個夥伴,在轅門處等候。

任命張遼為軍司馬,統領五百烏桓突騎,歸屬張郃統管。

大軍不再耽誤時間,當天就啟程南下,繞過累頭山,在樓煩進入長城以內,沿句注山山腳行進,準備過原平縣南下,去太原郡郡治晉陽,在那裡接收補給,然後沿河南下。

若不是馬匹太多,是能坐船直下臨汾的,會節省很多體力。

朝廷調兵,行進路線,在哪裡補給,都是規劃好的,不能由著大軍四處搶掠,不想做叛賊就得聽話。

他繞路馬邑,就是打個擦邊球,不走南邊的井陘,反而走北面的蒲陰徑,也就是不想現在打上谷,否則可以走最北面的軍都徑。

三千五百騎兵一路行進,多放斥候,沿路打探地形水文,張遼從軍幾日,越發佩服,能將胡騎約束得令行禁止,主公當真是明軍略之人。

胡人什麼樣,生活在雁門的張遼太清楚了,想用軍紀約束他們,得下大力氣,一般人可帶不了胡騎。

主公卻如臂使指, 快速行軍之時,斥候探查往來不斷,即便已入長城,也絕不放鬆警惕,真名將也。

張遼不知道具體情況,這些胡騎有很大一部分是加入安平軍一年以上的老兵,有些甚至是起兵時的元從部隊,那些鮮卑突騎也是跟隨大軍與北軍精銳力戰的老人。

他們再有一年多就能錄入漢籍,成為漢人,平時補給不缺,訓練嚴格,十七禁五十四斬都能用漢話熟練背誦。

有他們帶著,其餘胡人自然有樣學樣。

劉襄又善待士卒,未來有利益勾著,現在有軍紀約束,身上穿著夾襖禦寒,肚子能天天吃飽,還時不時的有魚、肉改善伙食,這待遇哪裡找去?他們的犯罪成本太高,自然願意遵守紀律。

時間一長,就養成服從命令的習慣了。

至於多放斥候的事情。

劉襄一出幽州,大軍就進入了戰備狀態,隨時能夠作戰。

軍中還帶著幾個擅長書畫,明晰山水的書吏,沿途記錄地形、山水、道路、城關,為以後出兵幷州做準備。

在別人眼裡,幷州山多水少,土地貧瘠,難以養育生民,可在劉襄眼裡,這裡遍地的礦藏,處處都有寶貝。

越看越流口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