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七十一章 平衡才能長久(第1/2頁)
章節報錯
劉襄麾下,能制衡閻柔的,只有元從四將的其餘三人,只有他們有獨領一軍的權利和鎮守一方的經驗,其他人還沒有成長起來。
崔奕是中軍大將,也是他麾下的武將之首,放在遼東浪費了。
王興現在越來越像個工匠, 將作大匠的位置在等著他。
只有楊槯了,現在是右軍都尉,有獨自鎮守右北平的經驗,多次為劉襄看守邊境,軍都山、傂奚、盧龍,他都駐守過。
好像一有駐守邊關的任務,第一個就想起他, 現在更是要東進千里,防備東線的樂浪郡。
挺合適的, 就決定是你了。
劉襄翻開輿圖,遼河平原的襄平、新昌、安市、汶縣四地,是產糧最多的地方。
其次是大、小遼水流域的遼隊、遼陽、望平、高句麗、西蓋馬,這些地方適合屯田。
防禦鮮卑的支點在昌黎、陽樂,這裡將會是閻柔的主要駐兵之地。
東線的防禦支點在鴨綠江西岸的西安平,防禦高句麗和樂浪郡,需要正卒駐守。
位於東北的玄菟郡,與鮮卑、扶余、高句麗全部接壤,整個郡就是遼東的防禦前沿,必須重兵駐守。
大漢要亂了,而且會越來越亂,一亂就是幾十年,北方的胡人蠢蠢欲動,邊境的壓力會越來越大,必須得提高警惕。為了南下爭奪天下, 結果讓胡人入境, 這種事可不成,他可不想成為民族罪人。
而且也不能單純防禦, 光捱打不還手可不是劉襄的風格。
分化、拉攏的手段,漢人用了上千年,確實是對遊牧民族的好辦法,得在遼東繼續互市,給那些小部落一點支援,不能讓他們被吞併,草原絕對不能統一。
像軻比能這樣的人物,要多拉攏,把他再養大一點,就可以放出去分裂鮮卑了。
除此之外,輕騎劫掠、出兵減丁、焚燒草場,這種事就不能停。得形成習慣,辦成節日,每年大閱,出塞獵胡,劉襄要把這些刻到邊軍的骨子裡,成為他們的傳統。
北方邊境, 一個白馬長史可不夠, 軍中將校都得成為胡人懼怕的存在, 安平軍的軍旗所到之處,胡人都得心驚膽戰,這樣才是他想要的。
最後輔以漢化,給一部分胡人成為漢民的機會,再移流民開荒,劉襄要把長城之外的遼東,變成塞外糧倉。
想要達到這個目標,得把胡人細分,像烏桓和南匈奴,他們在漢武帝時期就生活在大漢境內,為漢人看守邊境幾百年,已經具備了漢化的條件,可以爭取同化他們,利用他們的力量對抗鮮卑。
這個時間段,鮮卑人是大漢最大的外敵,是北方邊境最大的威脅,幾乎每年都會入宼,幷州是最大的受害者,有時候司隸也會被劫掠。
不得不說,幷州現在可慘了,雁門、雲中、五原、朔方,四郡之地已經不受大漢控制了,鮮卑人想來就來,想走就走。
只能靠著西河郡的匈奴王廷抵禦鮮卑入侵,被打得跟孫子似的。
也就是大漢餘威尚存,鮮卑不敢佔據領土,基本就是搶完就跑,否則,幷州至少一半的領土得丟。
鮮卑是個大難題,很長時間之內,劉襄只能被動防禦,積攢力量,儘量做到保證幽州不失,北伐的事情,現在他不敢想。
除了鮮卑之外,東北方向是扶余人和高句麗人,這兩個是周朝那會東胡的後代,屬於你弱了他就來咬一口,你強了他就來上供,要保持對他們的戰力壓制。
但不能大規模的用兵,還需要他們牽制鮮卑,劉襄決定派出使節,以幽州刺史的身份與他們結盟,在大漢的威望和鮮卑的壓力下,這一點不難做到。
就是有點憋屈。
屬下估計也不會理解,大漢軍將的一貫思維,還處於“四夷胡狄,皆為大漢臣妾”的階段。
可大漢衰弱了,他又是個割據勢力,不能一味強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