軍中大比,比了十天,透過的,按成績調動,然後是各個軍侯在備選名單裡面挑兵,有很多人挑了老部下,這是人之常情,沒必要在意。

挑兵又挑了十天,大體上算是完成了。裁汰下來的人,自然不會直接遣散。

各縣署衙的吏員、左使,賊曹、倉曹的差役,司烜的隊卒,將作監的守備,各處工坊的護衛,各個礦場的監督,各鄉亭的遊檄、薔夫、鄉左、亭長、里長,民兵的領隊、教習。

有大把的缺口。

這些人都未必夠用。

之前的重心是擴軍佔地盤,現在的重心是掌控地方。這些人在軍中轉了一圈,忠誠度還是可以的,按功勞分散各處,劉襄對地方的掌控更加穩固。

二月底氣候轉暖,退役的兵卒要調往各處赴任,待在北新城的九萬黃巾老弱和一萬多大比之前退下來的青壯,也要啟程了,他們會遷移到廣陽郡的各縣分田,涿郡沒有分到田地的百姓也會遷往各處屯田開荒。

再有一個月,春耕就要開始了,這個冬天,一場雪都沒下。

這不是好事。

不下雪,影響春耕的墒情,田地不夠溼潤,必定影響種子的發芽,秋天就會減產。

除此之外還會有其他的隱患,蟲害和蝗災。冬天下雪會滅殺掉很大一部分蟲卵,來年就能少很多蟲害。

都說大旱之後必有蝗災,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此。

這批沒有死去的蟲卵,在春天孵化,吃掉種子嫩芽,長大後成群結隊,越生越多,聚集起來就會漫天遍野,吃掉目光所及的一切植物。

這就是蝗災,等到那時候,人力就難以阻擋了。

得想點辦法,一旦蝗災過境,必定糧食絕產,饑荒遍地,人相食。

史書上記載的每一次蝗災都充滿了悽慘,每一筆,都在寫著吃人。

有人會很疑惑,為什麼不吃蝗蟲?這裡有一個誤區,平時的蝗蟲是可以吃的,不但現代人吃,古人也吃。

可蝗蟲成群結隊形成蝗災的時候,他們就會分泌一種叫做苯乙腈的揮發性化合物,作為嗅覺警告訊號讓其天敵產生強烈的排斥性,在遭到攻擊時會立刻將苯乙腈轉化為劇毒化合物氫氰酸。

當蝗蟲大量聚集時,其天敵不喜歡吃蝗蟲,原因便在於此。這時的蝗蟲,不僅動物不能吃,人也無法食用。

古人不懂這個道理,他們覺得平時可以吃,蝗災的時候不能吃,肯定是有神靈鬼怪作祟。

所以就有了蝗神的傳說,蝗災是神靈在懲罰世人,人吃了蝗蟲,神靈震怒,就會降罪,就會得病,古代那種醫療條件,基本上就死定了。

他們不明白,其實根本不是什麼神靈降罪,他們就是食物中毒。

以訛傳訛之下,蝗神的名號就更兇了,古人就更加不敢碰蝗蟲了。

劉襄不知道今年幽州會不會發生蝗災,但他知道漢末發生了很多起蝗災,所以要小心防備。現在,已經發現苗頭了,就得想辦法防治,等災害來臨,那時候就晚了。

問題是怎麼治?

盼下雪不靠譜,大水漫灌倒是能殺死蝗蟲卵,可也不用種地了,大家一起餓死吧。

雞鴨雀鳥倒是能吃蝗蟲,可到哪弄大批次的雞鴨呢?就算能大量孵化,以東漢的條件,密集飼養家禽,就等著發瘟死一片吧,不能做主要手段,可以鼓勵飼養家禽,輔助治理蟲害。

只有燒荒了。

大火一過,淺層的蟲卵都得死,只要消減到一定程度,蝗災自然起不來。如果蝗蟲從外面飛進來,那也只能聽天由命了,總不能什麼都不做,就地等死吧。

劉襄想不到其他辦法了。

沒有殺蟲劑的年代,他還能怎麼治蝗蟲呢?

盡人事,聽天命吧。

燒荒,一定要燒荒,可是,怎麼讓老百姓一起燒荒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