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三章 有筆大生意(第1/2頁)
章節報錯
劉襄到無終調取黃冊,又透過縣裡差役,找到了田疇的家裡。
還好,田疇他們家就是個自耕農,家裡人挺多,有兩百來畝地,分田地的時候,還給他們家補上了不少缺口,也算是從劉襄這裡得到了好處的人家。
見到劉襄來訪,田氏一家熱情中帶著惶恐。
與眾人一一見禮,劉襄觀察著田疇。
此時田疇才十五歲,還沒有長開,一臉的稚嫩,身高尚不足七尺,比劉襄還矮了一點。也不知他現在的學業如何,倒是因為頗喜擊劍,小小年紀就有了些精悍的味道。
劉襄沒記住這樣的細節,來得早了幾年,但又不好就這麼走了,就簡略的問了幾句經綸文章之事,有些失望。
他原是抱著尋訪大才的心理,結果不如人意,田疇明顯學業未成。
“田郎喜擊劍是好事,但文章經典還是要學的,聖人思想,先賢智慧,可予人啟迪,智勇兼備方能成就大事,望田郎細思之。”
田疇有些自卑,也有些喪氣的回道:“讀書靡費太大,難有參閱經典的門路,吾不知該如何求學。”
劉襄發現自己對田疇的認知有些誤區,回想一下史書上記載的田疇,他年輕的時候,是因為擅擊劍,有奇才,而闖出的名聲。
劉虞當時需要的也是敢冒險有急智的人,這樣才徵辟的田疇,他早期也不是因為才學出名的,估計就是因為家中資財不豐,無力供養他求學。
自己大言不慚的指點田疇,還要他多讀文章經典,這是典型的“何不食肉糜”的行為。
但凡仔細一點,用心觀察,自然能分辨出田疇家中的狀況,供他識字尚可,求學遊歷的事,他這樣的家門是沒有辦法的。
自己的心態,有些飄了,這不是好事,需要趕快調整。
在心中警醒了一下自己,表面上卻笑呵呵的說道:“吾今日是抱著求賢之心來的,觀田郎有才華,想徵辟田郎為將軍府秘書丞,為我整理公文案牘之事。不知田郎可願屈就?”
“啊?”田疇很詫異,剛才考察學問的時候,自己表現可不怎麼樣。
但是,能有個出頭的機會,誰願意放棄呢?
他趕緊答應:“多謝將軍賞識。”
劉襄點點頭,溫言說道:“田郎才華,別人不識,吾卻識得,不必妄自菲薄。
近日便讓師長行了冠禮吧,過幾日安排妥當再去將軍府應命即可。”
“唯。”田疇激動的行禮應答。
“吾這便回了,不必相送。”劉襄說完便起身出門而去。
“恭送將軍!”田疇一家趕緊送到門外,躬身道別。
田疇學業未成,就放在一邊不理會了?不能夠。
劉襄把他培養成才不就好了,跟在劉襄身邊,要書籍有書籍,要經歷有經歷,開眼界漲閱歷的機會也多得是。
待在鄉野能成才,有了更好的機遇,就學廢了?
這種想法很荒謬啊。
劉襄不信,他就是要親手把田疇培養成才,這樣的人才,用起來最放心了。
離開了無終縣,劉襄甩開大軍,快馬加鞭,第二天就趕回了漁陽。
漁陽城防已經建設完成,水泥的運用功不可沒,劉襄行文封賞,參與試驗的工師封上造,工匠盡封公士,力役賞萬錢。
各處工坊檢視了一圈,雖不能說是井井有條,但也算是步入正軌了。繼續提了幾個意見,劉襄就撤了。
晃盪了一圈,下午時去甄府拜訪,甄府原是張舉的府邸,劉襄使人打掃了一下,換了牌匾,就送給甄逸了。
進入府中,繼續蹭甄逸的宴席。
甄逸明顯的衰老了,應該是有些氣鬱在心。
劉襄開解道:“甄公,塞翁失馬焉知非福,何不往好處想想,說不定就如呂公一般,成就了大功業。”
甄逸提不起興致,懨懨的說道:“眼見大禍臨頭,如何安心,吾惶惶不可終日啊。”
劉襄笑著岔開話題:“甄公當謝我一謝,吾是甄公貴人,此事不容置疑的。”
“哦?此話何解?”
“甄公若不阻於潞縣,必定到了令支,客居在公孫氏之處。現在公孫氏兩千餘口,皆被貶為奴僕,正在榆關築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