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襄正要去輕車營找工匠,閻柔帶著烏延求見。

見面後,烏延非常謙卑的躬身行禮:“拜見安平將軍,僕右北平烏延問將軍安。”

烏延穿著紅褐色的衣服,剃著圓禿的髮型,帶著硃紅色像倒扣的茶碗一樣的木幘,特別有喜感。

烏桓有髡(kun頭的習俗,但不是像契丹那種剃掉頂發的地中海造型,烏桓是全部剃掉,有點像現代那種剃的比較禿的毛寸。而且男女都剃髮,女子要到結婚以後才蓄髮。

劉襄忍著笑意拱手回禮,說道:“得見烏延大人,吾心喜之,汝之意,吾已明瞭。

吾近日欲建護烏桓校尉部,烏延大人亦可如難樓一般,擴充套件邑落多聚人馬,以使族人生息繁茂。”

烏延感激的說道:“多謝將軍庇護,我部願聽將軍調遣,為將軍養馬放牧。”

劉襄知道烏延為什麼這麼謙卑,烏延的部落只剩八百餘落了,而遼西烏桓大人丘力居有五千餘落,上谷烏桓大人難樓有九千餘落。

他和遼東蘇僕延都快被滅族了。蘇僕延只剩千餘落。

烏桓、鮮卑族的一個“邑落”,是約有二十幾戶,一百幾十人的聚落。

這種聚落,為了放牧生活的需要,又把二十幾戶一個單位分成二、三戶為一個單位,分散在遼闊草原的各地。

凡是漢文史料中表示北狄的幾萬落、幾千落的“落”,就是這種把“邑落“細分為二、三戶也即人口為二十幾個的帳篷群。

細算一下,烏延部已經不到兩萬人了,劉襄是他的救命稻草。

除去女人小孩,烏延已經把部落中的所有青壯族人都帶來了,鐵了心的幫劉襄打仗,期待劉襄的支援。

送走烏延,劉襄嘆了口氣,原本他打過羊毛的主意的,心裡想著拿胡人不要的羊毛織布,大賺一筆,還能牽制一下草原胡人。

可惜,人家自古以來就會,烏桓、鮮卑、匈奴都會製作毛織物,這是人家的日常用品。互市的時候,牛馬、皮革、毛織物是他們的主要商品,哪能輪到劉襄撿便宜。

想想也對,胡人也不是傻子,他們會制皮,怎麼可能對獸毛視而不見。

是自己無知了。

劉襄自嘲一笑,打馬去輕車營找工匠,跟那些工匠提了提建議,配重式和牽引式並沒有太大的技術壁壘,一個是用牽引繩拉扯,一個是掛上配重箱,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。

工匠試做了幾次,配重式投石機就做成了,但是無法超大型化,砲梢和承重軸都承載不了,劉襄也就放棄了,他估計得裝備鋼製配件才行。

經過試驗,小型化的配重式投石機,發射速度趕不上現有的單梢砲,也沒必要換裝。

最後做出來的是七梢的大型投石機,能將三十斤石彈發射一百四十步,四十斤石彈一百二十步,五十斤石彈九十步。

每架需要操作人員十二人才能流暢發砲。

劉襄大手一揮,一萬民兵協助,一千五百輕車營士卒動手,儘快製作。

投石機的製作需要時間,這個時間他可以做點別的。

比如,去令支搞事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