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襄在遼西四縣繞了一圈,又回到了令支。

現在的令支有點慘,兩萬民兵不但在四門之外構築塹壕搭建壁壘,他們還築了多處土臺,在臺上支了大櫓,弓箭手躲在大櫓後面往城裡射箭,令支守軍苦不堪言。

劉襄原想著這些民兵藉助之前大戰的威勢,打著劉襄中軍的旗號,騙一騙令支城中守軍,穩住防線就不錯了。

誰知道這麼能幹,士氣旺盛得可怕。

緹騎軍侯稟報劉襄:“民兵中出了個人才,叫嚴綱,是右北平人郡土垠人士。

右北平分田之後組建了民兵團練,土垠的民兵被抽調參與了守城,後來他又被抽調來了令支。

此人武藝精熟,善鼓舞人心,初時只是帶著本鄉民兵構建防禦,後來多次跑到城下勸降守軍,還真被他勸服不少,有一百多人偷偷的跑來投降,都願依附於他。

某見他有些手段,就命他帶人巡檢四門。

他幹得不錯,現在民兵被他鼓舞,都想拿下令支,向主公領賞。某覺得是好事,就沒阻止。”

劉襄點點頭,問道:“那嚴綱,聚攏了多少人?”

“有一百八十餘人。”

“做得不錯,記你一功。”

“謝主公!”緹騎軍侯非常高興的退出中軍大帳。

劉襄回想了一下,想起嚴綱是誰了。

他是公孫瓚麾下將領,出身寒微,早期投奔公孫瓚,加入白馬義從,以騎卒起步,逐漸建立功勳,成為白馬義從的統領。後來公孫瓚認命他為冀州刺史,可惜在界橋之戰,被鞠義陣斬了。

這是個人才啊,既然已經來到了他的麾下,那就別想跑了。

命人去叫嚴綱來見。

不多時,一個七尺餘高,二十多歲的男子,在宿衛的引領下,來到中軍大帳。

嚴綱有些拘謹,一見面就趕緊揖手行禮:“卑下右北平嚴綱,拜見將軍。”

劉襄拱手回禮:“嚴郎不必拘禮,這幾日之事,吾已聽聞,汝是有大才的,不知志向如何?”

聽到劉襄的誇讚,嚴綱難掩喜色,激動的說道:“啟稟將軍,某今年二十有一,一直在鄉中廝混,整日與夥伴玩耍,渾渾噩噩不知進取。

前些時日,將軍廢除惡政,使人到鄉里宣講,要反抗朝廷和世家豪族的欺壓盤剝,要帶百姓過吃飽穿暖的日子,某頭一次聽到此等言語,心神激盪,願追隨將軍,為將軍效死。”

劉襄心情大好,不是因為嚴綱的幾句馬屁,而是終於有人才主動投效了。這是個好兆頭,說明他的勢力逐漸被大眾認可。

他笑著說道:“安平軍賞罰分明,嚴郎近幾日的功績,不可不賞,吾欲任命你為緹騎屯長。你可在夥伴中募集人員,一併加入緹騎,日後另立新功,必有封賞提拔。

嚴郎須知,緹騎乃吾親軍,負責傳遞訊息督導四方,職責重大軍紀極嚴,你要以身作則並嚴加管束部下。”

“謝主公賞識,某以後定會盡忠職守,不負主公厚望。”嚴綱非常鄭重的叩首應諾。

劉襄點點頭,命人帶嚴綱去入軍籍黃冊,領服飾、戰具。

令支守軍計程車氣已經很低了,劉襄認為已經到了奪城的時候。他一面命人打造攻城器械,一面將後軍調來令支。

三日之後大軍彙集,安平軍在令支城下襬開陣勢,安排射聲營一千弩手登上土臺,一千弩手佈於城下,準備壓制城牆上的守軍射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