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襄絕不會頭鐵的死磕這種險峻之地。

而令支就是他們最大的破綻,令支遇險,公孫家族面臨宗祠被滅的危機,他們不得不救,也不敢不救。

他們敗陣未必會死,可要是敢不救援,他們都會倒黴,非常非常的倒黴,那就生不如死了。

這就是遼西公孫氏的威勢,這也是遼西各城最大的破綻。

七月十一,劉襄帶兵東進,在盧水西岸堵住肥如縣援兵四千五百人。

戮戰一個時辰,將肥如援兵逼入盧水,射殺主將,全殲其部。

當天順勢渡河,攜大勝之威,迫降肥如縣城。

在城中休息一夜,留下一曲步卒清理世家豪強,守護城池,大軍向臨渝方向挺進。

七月十四,劉襄大軍在碣石山山腳處伏擊臨榆援兵,兩千郡兵三千豪強私兵盡被擊潰。此役擊殺千餘人,俘虜三千人,餘者逃散四方,主將鄒丹亦被生擒。

劉襄不急追殺逃兵,迅速帶兵奔赴臨榆。

兩日後,以鄒丹之名詐開城門,攻取臨榆。

控制遼西走廊西面入口的目的終於達到,劉襄徹底鬆了一口氣。

大軍多日奔波,疲憊異常,便在臨榆修整,海陽、令支兩縣雖未攻克,但已成籠中之鳥,旦夕可下,不必著急了。

軍隊修整期間,劉襄帶人進入遼西走廊探查,傍海道路況糟糕,被海水侵蝕,多處路段泥濘難行,要想於此進軍,需要事先修整道路,不具備突然襲擊的條件。

劉襄深入幾十裡就回返了,他沒有進攻遼東的時間視窗,至少最近一兩年他只需要考慮防禦的問題。

他還是打算在此建關。

選定了距臨榆二十五里處的一塊地方。

那裡應該就是後世的山海關了,背靠燕山,南臨渤海,寬一千餘步。

劉襄將此地命名為榆關。

眼看秋收在即,劉襄得把勞力放回家鄉,影響了秋收可是大事,就只能利用俘虜和貶為奴僕的世家豪強子弟築關了。

好訊息是公孫瓚的金大腿被劉襄送到漁陽縣養老,不用擔心公孫瓚迅速崛起,而傍海道也確實不好通行,沒有被人突襲的隱患,讓他有了更多的時間,不必過於急迫。

大軍在臨榆修整三日,總算恢復了體力,劉襄準備回軍拿下令支和海陽兩縣,徹底結束戰事。

令支守軍已被打殘,攻取不難。

海陽的守軍跟劉襄預料的不一樣,鐵了心的死守城池,一步都不出來,烏延根本沒有偷襲的機會。楊槯試探著攻了兩次,都被打了回來,現在是雙方對峙的局面。

劉襄準備先打海陽,因為海陽離得近。

留下前軍監督俘虜建城築關。

劉襄帶兵西進,臨榆向西,過了孤竹城就是海陽了,不足一百五十里。

兩縣中間的孤竹城,位於灤水西岸,是殷商時期興起的古國,叫孤竹國,在春秋時期就滅亡了,現在那裡是廢墟。

孤竹國是商朝的諸侯國之一,商朝那會有點城邦制的意思,有些諸侯國其實就是一個城,城裡的叫國人,是諸侯的國民,城外的叫野人,跟諸侯沒關係。

那些諸侯就管城池裡面和周邊的城郭以及田地。其他的他們管不了,也不想管。

孤竹國那裡還出了兩個名人,伯夷和叔齊,就是恥食周粟,餓死首陽山的那兩個憨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