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子監裡的學生們,最近流行起了一種風潮。

那就是去上鄭士元老師的數學課。

所謂數學,便是古時唐朝數術演化而來的一門學問,稱之為數學。

當然,這是鄭士元老師說的,鄭士元老師則說,這是遼王殿下所說。

好傢伙,唐朝數術啊?這可是失傳了的絕學啊!

而鄭士元講課也很有一套的。

他並不是上來就說起了枯燥深奧的數學,而是開始說起來有關於數學的歷史。

這年頭的學生們,對於數學可能本身並沒有太大的興趣。

但他們對於歷史事件,一個個都很感興趣的。

畢竟考試要考的,平常與人說話,別人說些典故,自己都不知道,那豈不是讓人恥笑嗎。

儒生們,還是很要面子的。

所以從歷史作為切入點,那是再適合不過了。

鄭士元就說了起來。

傳說中的唐朝,是以數術取仕,《孫子算經》和《五曹算經》是入門基礎知識,要學一年。

初級課程是《九章算術》、《海島算經》,學制三年,包括一元二次方程、割園術計算圓周率等,其中還有很多測量數學的內容,唐朝時候,軍營之中地圖,地理測繪,絕對都要學了這些才行。

中級課程就是《張丘建算經》、《夏侯陽算經》、《周髀算經》、《五經算術》這些,也是學制三年,涉及到開方、立方、勾股定理,包括百雞問題這種不定方程組解法。

高階課程,包括《緝古算經》、《綴術》。

這可真就是涉及到高等數學範疇了,其中的高次方程解法,在唐朝時候更是爐火純青。

這一階段,需要七年時間。

算了算,前後加在一起,光是數術就需要學習十四年的時間,才能夠畢業。

要按照一個人十四歲入官學,學習數術,要到了將近三十歲,才能夠全部學完畢業。

可想而知,這數術是多麼難,而又多麼重要的課程。

當時一個很有名的老師,名叫王孝通,當時的數術博士,太史丞。

官學之中,沒有哪個學生不懼怕他的,原因無他,他出的數術題目,實在是太煎熬了。

在他後面學數術,真的容易掉頭髮。

當然了,這些很多東西,都已經失傳了,比如說《緝古算經》、《綴術》等,在洪武年間根本就沒有完全的文字。

也就只見到一些史料中有所記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