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四十一章 願景(第2/2頁)
章節報錯
在召見各吏商討並安排完諸事之後,劉釜同樣在寫信。
此信正是給南陽諸葛亮的,近數月來,劉釜每半月都會為諸葛亮去一封信件,諮詢南中治理之事。而在有了經由交州通往荊州的青衣衛專屬郵道後,往來之信件,即是透過專有渠道,半月就能收到。
前次收到的治蠻具體施政之法,讓劉釜受益匪淺,是以原有之策之補充,即於十多日前,已讓越嶲郡太守張機暫行,以看效果。
而實際上,諸葛亮於信末已有言明,其中之於策略,其所思為一部分,便是後續補充之敘述,實乃龐德公,龐統,水鏡先生,便是小弟諸葛均也有加入,之於共同所謀也!
當下諸俊賢,尤其諸多大漢之頂級謀士,彙集於隆中,有諸葛亮這個“內應”、“中間人”在,劉釜此時不用,更待何時?
且劉釜倒是想將這些人請入南中,幫之治理當下諸郡,但以之身份尊貴,面對荊州牧劉表、益州牧劉璋,曹操、袁紹之邀約,多以辭爾,又豈能如他之願?
卻是將來能將諸葛亮請來,他即滿足了,若是諸葛亮能尋幾友共入蜀,是以為大善爾!
待墨跡風乾,知道自己這封信大體會於隆中諸多名士中傳頌,劉釜早已斟酌用詞,重以敘事要點,多無華麗之語,給人以務實之態。
他重新檢查一番,再看無錯別之字,遂行封裝,叫來阿程,道:
“阿程,將此信速速發往南陽,路上不得停歇!”
“末將領命!”
阿程拿取信件後,當即離開,以人發往南陽。
但見之離開沒多久,即匆匆回來,手中拿著信報,然後遞到劉釜買面前,臉上帶著欣喜之色,道:“將軍,哀牢軍報,兩日前,哀牢已為部校尉所取,當下建寧已基本平定!”
聞聽哀牢得取,劉釜同樣高興,他站起接過軍報,即站在案几旁瀏覽,看完之後,大呼一聲“好”。
哀牢一平,通往包括撣國在內的西南小國之商道,便處於其之手中,便是建寧各部寨互相交易之命脈,也掌握在他手裡。
無論雍氏、呂氏,能於建寧富裕起家,都因為走哀牢的這條西南商路,現在歸於他劉釜,安撫南中百姓,擴充軍備之用。
另讓劉釜驚喜的,乃是劉楓於哀牢俘獲之財物。
劉楓之用了一個詞來形容,不計其數,大抵能判斷呂氏到底有多麼富裕了。其餘還有鐵、銅之物,這些東西,皆為軍械打造之所用也!
與之形成對比的,乃是孟氏之財貨,於昨日剛剛統計完,便是孟氏為訓練私兵,並結交蠻夷部落,為行今次叛亂,將之積累百年之財,消耗一空,連雍氏擁有的五分之一財貨都沒有,且多為侵佔之地。
足可見之,作戰是多麼消耗財物之事。
因此,劉釜一直慶幸,今次萬餘之眾,以平南中之事,有這些被平大族作為錢糧來源,反之很難支撐下去。
且眼下,建寧大部已平,南中諸郡縣內,只剩下牂牁數地未平下,便是戰事基本結束。
一眼瀏覽完畢後,劉釜看向還躬身立於舍內的阿程,朗聲安排道:“將此捷報送外記室,令之潤色張貼郡府之外。另外,再將許君請來,就說我有要事相商!”
“諾!”
而距滇池數百里外,為群山所覆蓋的句町縣境內。
數萬人的遷移隊伍,從高山遠嶺看去,就像是一條連綿且漆黑的長線。
此中人馬,正是趁著雨水暫歇之時,入南中的交州移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