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蜀之路,往來不易。其之艱難,難於上青天。

如腳下之山道,乃是人為鑿出,曲折連綿,遇峽谷時,又顯陡峭。

三萬之眾,絕非泛泛。含無家流民,亦有逃難之家庭。少則一人一戶,多如大戶者,上百之人口。

江淮戶數因戰之流失,可見一般。

便是踏入建安三年後,廬江、會稽、豫章、乃至於江夏,各處之戰火,長未停歇。

土地之於荒蕪,家園之於損壞,另有往來惡軍之掠奪,許多人離家,迫切尋一安歇之地。

遂,此番雖曉南中之環境惡劣,亦有大部戶數為優策及安穩,而踏上往途。

高處山頭狹道處,留著長鬚,臉色方正漆黑的左棟正俯視下方一個接一個的人流,見天色稍暗,神色越發嚴肅。

“行走速度難以提起,若是再有連綿之雨,那吾等數萬人,可就被困於此了!”

按照早先離開廣鬱時,同陳宮、劉榮之商議,此番移民,往去最長時間,大約需要半月之久。但實際看來,所需時間會更長。

時間越長,遇到的不穩定因素也就越多。尤其道路之上,安置之補給糧草,另有人者攜帶之吃食,能否堅持日久,是以為問題爾。

眼見身邊一少年郎,光著雙腳,踩在石頭之上,一個吃痛不穩,看當跌入險谷,左棟忙伸出手將之拉住,將之扶好後,把手中的木拐遞了過去,拍了拍少年郎之肩膀,道:“前方之路愈險,汝吾著急,當緩步踏之!”

少年郎明顯是營養不良,帶著流民中常見的面黃肌瘦,接過左棟遞過來的木拐,忙道:“小人謝過將軍!”

在之離開後,又有數人於此狹道行進不便,左棟同隨行兵士,不斷幫助。

如眼下此地,便因地勢之峭,常人每走一部,都要用力紮好步子。男子尚可,因之力氣大,腳跟穩,便是女子,非常艱難。故而,踏上南中之路數日內,就有幾十人由於跌倒而身死,旁人已見怪不怪。

為防誤傷,但有攜帶大件包裹者,自是需要走在最後。

過了兩刻鐘,眼看著大部人已經上了山岩,到達前方平坦山坳裡的補給之地,已開始生活煮飯,也有點起潮溼之草,以做燻蚊。

從旁看,另有遷來的大戶人家,行程緩慢,左棟忙尋來同行兵士軍候,讓之拿著麻繩前去幫忙。

而今,已然踏入南中地階,可不僅僅是要防止山道危險,更有瘴氣之毒防範。

在於以千人為部的三十餘部,由兵士照看的移民中,踏上行程之前,即於所有人下發了七條律令,第一條就是不許喝生水。但因執行嚴格,遂現在尚未有因水源而出病疾者,於氣候之不適應,水土不服者,到是有不少。

幸而在來途中備有草料,此中之藥物,可是解了不少人之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