容貌短小的樂進,不減氣勢,迎風而立,身上的袍鎧,隨著來自西涼的大風吹過,呼呼作響。

他本人是前日,得受大司空曹操之命,由鄴都再行組織一部人馬,前來支援關中戰事。

荀攸之言,讓樂進將視線從遠方,轉到了面前,他微微躬身,以示對荀攸之敬意,面目滿是堅毅道:

“軍師料事如神,此戰,吾等必破益州牧劉釜!

只是在退兵上,有司隸校尉屬,於長安死守,又有涼州牧於上邽守衛。

另以將鄭縣、臨晉,‘拱手相送’,此中事,,請恕進難以認同!”

樂進乃陽平人,赤膽忠義,早年即跟隨曹操左右。

近些年來,大名再起,尤其以當年他同於禁大破袁紹軍,為曹軍大勝,做出了巨大貢獻。

藉此,在今歲正旦大朝會時,曹操以親自上表,奏請嘉獎樂進、于禁、張遼等數名大將。

其中,樂進為此得授折衝將軍。

樂進毅重,勇悍無畏,性情與行動一樣,都屬於那種心直口快之輩。

剛剛到達潼關,即獲知荀攸讓大部開始準備撤下,以做據守,放棄臨晉等多地,心中一直壓抑著一股火氣。

更重要的是,這次華陰攻守,荀攸沒有讓之為先鋒大將,而是為後援,居於潼關,這讓好戰的樂進,心中有些不舒服,渾身更是癢癢。

但荀攸地位和名聲擺在這裡,加上荀攸平日對待他這些將領,客客氣氣,且於大司空曹操面前,更多讚賞。

故而,樂進也只是提出質疑。

面對樂進的疑惑,荀攸早就知道,他這次讓樂進與之一同上潼關關城,正是為了開解,但見之意味深長道:“文謙,吾且問汝,為曹公謀事,是天下重要,還是關中重要?”

樂進眼珠一轉,握緊了手中寬刀,道:“曹公穩定朝廷,自是天下重要!”

“冀、幽並之地,時下,與關中之地,又是哪方重要?”荀攸問道。

樂進想說都重要,曹公可一同拿下,但看軍師荀攸望了他一眼,遂無追問,可見之張嘴,似知曉答案。

樂進到嘴的話,抿了抿嘴,認真思索罷,道:“自然是冀州、幽並。

此中諸地安,則青、豫、兗安。

連成一起,更利益統治,便是曹公將來對敵劉表、劉釜、孫策、劉備之屬,亦不懼後方!”

荀攸欣慰道:“上之重要,曹公自不能放棄冀、幽優勢,後可借大勢再以獲並,否則但以袁氏累積,與匈奴鮮卑為伍,只會功虧一簣,更將使得邊關百姓遭難,與之奴役。

就如文謙所言。

那文謙又以為,憑吾部,含汝帶來之眾,不足四萬人,鄴都、許都無法聚集更多援兵,關涼軍閥投效益州牧劉季安,足有十萬,是以各地糧草無法大量供給兩方戰線下,關中之戰,可還有繼續之必要乎?”

荀攸之問,讓樂進沉默。

人生之事,重在選擇。個人如此,天下亦如此。

他樂進為將,故願率部勝利,奪取城塞,但以曹公,軍師荀攸,是為天下。

歸根結底,乃是目標和方向不同,他本人尚缺大局觀,心中唯有勝利。

難怪於鄴都開拔之事,曹公與之書信,讓之行事,一切以軍師荀攸為主。

或者,他樂進生而適合戰場。

樂進面向荀攸深深一禮,爽快認錯道:“謝軍師開解,進受教了!

只是,軍師為何還要開啟華陰之戰,何不順勢讓大軍踏入潼關,減少傷亡,以資曹公前線,更好防禦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