韋康在信中言之,他欲讓願意出城之百姓離開,但請劉釜勿要傷害百姓,並以救助。

信中,從前到後,卻是絲毫沒有提及開城投降之事。

事情雖然在預料之中,但劉釜見此,心多感懷。

韋康之請求,在別人看去,可以說非常兒戲,便如旁人若以為主將,比如當年之馬超,又如何能放過此中機會,進而取城!

正所謂兵不厭詐,可不正是此中歪理?

但他劉釜不能,尤其涼州尚未完全得手,關中尚在攻戰之下。更以為將來對關涼之地的長治久安,今次恰以為取信於人之機!

於下首案几跪坐的閻溫注視下,劉釜將錦帛放下,面色平靜,讓人看不出喜怒,抬頭道:

“閻君,韋使君所言之事,我多無異議。

上邽百姓困於城內,如我先前所言,非我所欲。

如能以百姓出城,更有利於恢復上邽本地民生。

但以韋使君死守,於我看來,不過愚忠罷了!”

劉釜毫不猶豫指出韋康和閻溫所行,更以駁斥。

這讓閻溫心中情緒難言,只待脫口回答時,又見劉釜感慨道:

“我崇敬韋君與閻君之忠義,但以二君德才,當思明白,為官吏者,可不正是治民於安。

但以關中、涼州近些年之動亂,還有時常出現之瘟疫。

閻君且道,許都朝廷可有全力管之?全心全意為百姓行事?

韋君以閻君送信而來,與我座談,我不忍心百姓於城內受苦,亦敬佩韋君和閻君仁義,方以同意。

若閻君歸去,還請將此話,帶於韋君!”

劉釜出言間,光明磊落。

閻溫本來還想說些什麼,嘴唇動了動,起身一禮道:“劉使君之言,溫必以帶到!

劉使君之仁義,溫更以感激!

請恕溫不能久留,今日便回上邽。”

劉釜點了點頭,又手書了一封信,讓閻溫帶給韋康。

之後,一直將閻溫送出官舍,並令賨衛繼續將之送歸。

也就在同日,劉釜再以向馬虎下達了命令,以上邽城內,普通百姓出城,不用阻之。

但有家在上邽之地者,皆要安頓好,遠行回往其他縣地之百姓,當分外乾糧。

這種行徑,同樣是他劉釜向涼州和關中百姓,用實實在在的行為,證明個人仁義之行。

兩日後,上邽城門開啟,第一批想要出城的百姓,在韋康的安排下,打著膽子,走出了上邽城。

能見到駐守在外的益州兵士未有阻攔,任何一個出來的百姓,在軍吏的指導下,經過登記。

有傷者,會有專門的軍醫進行救助;只要是涼州本地人,但以貧困,回鄉地安生者,益州軍會供給一定錢資……

這一切,就發生在城下,發生了韋康等於城池之上,眺望的官吏和將士眼中。

到了第二日,選擇出城的人,更多了。

第三日時,整個上邽城內之人,幾乎走掉了一大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