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五十六章 治蜀(下)(第1/2頁)
章節報錯
討論完接下來對都江堰的治理計劃,劉釜問起駐守都江堰的將領人選,諸葛亮推薦成熟穩重的石韜前往。
劉釜自是認同,他藉機同諸葛亮談起了從去歲開始的部分匠營遷移成都之事,以諮詢之看法。
其中之遷移,主要是匠戶之轉移,在成都重設駐地,進行軍械、農具等督造。
而南中之匠營,會繼續存在,除了補充南中之器件,另做專門工坊研究外,還有照顧交州之責。
交州之地,士氏自去歲秦宓出使,於暗地裡投效劉釜後,對交州未來的戰略安排,已經在劉釜的計劃表上,以高順的陷陣營為基礎,加強軍隊建設,區分兵種,再以擴軍。
因交州之環境,及冶煉技術之缺陷,這裡面最缺乏的就是軍械。
現當下,半年時間,絕大部分匠工已然轉移到蜀郡的專門駐地,在基礎道路建設下,以各地官爐運來的材料,正日夜不停,打造刀劍、弩箭、盔甲。
遷移來之匠營,能這麼快投入運轉,並加緊督造,來源於蜀地本身蘊含的豐富資源是一,這些年來,於匠工人才之培養是二。
時至二月,匠營之遷移基本完成,不僅是為軍隊,更為民間,提供了巨大的生產動力。
遂聽到劉釜關於接下來對匠營,更為規範化管制,以及加大技術創新,以著重應用於實際時,諸葛亮情不自禁地讚歎道:“使君早於南中,即行專門建造之匠營,細化分為三,正好承擔不同功能。
現今將匠工探索之冶煉等先進之法,與兵器之外,更重民間利用,乃黎民之福!”
諸葛亮的認同,讓劉釜心悅。
在他談到商貿經濟建設時,諸葛亮又給了極大支援,該給了補充建議,但看摸著下巴,沉吟道:“使君之言,農為本,商為支柱,然也!
蜀地,如茶葉、蜀繡、瓷器等物,皆可為交易。
不僅是同蜀外,像荊州、關中、涼州等地交易,亦可放開同盤越國等邊境交易。
於此,以專門的稅官,負責繳納管理,減少重複徵收,則可加快蜀內之物流通,以充擴財源。
其中之收,足可用於兵事、民事。
使君言之,以州府官寺,重設商肆,以行商貿,其中大利潤,依法上繳賦稅,另以應用於民生、軍事之建設,亮以為妥也!
古之而來,商賈地位以低賤,但於天下之治,不可或缺。
使君以此入手,如食鹽、糧食若能以官商為主導,則於大局而看,可安民生,杜絕天災人禍之下,因基礎物資漲價,所帶來之混輪。”
是的,有當年他在安夷發展的官商在前,又有南中嘗試。為保障好民生,他打算於經濟建設方面,進行商業改制。比如以州府之商肆,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,而是保證普通百姓,基本生活用度,維護好蜀內基礎物資供應。
結合蜀內實際,劉釜在考慮此事時,內心實際是有些猶豫的。
而諸葛亮的肯定,讓他明白,其中之事,大有可為,便是未來的大軍北出,能以州商穩定好物價,非常重要。
劉釜忍不住讚道:“孔明解我心結,而孔明善於理政之外,好財貨,我無憂也!”
諸葛亮搖了搖頭,又有些感慨道:“勞亮於此見識淺薄,劉子初好經國之術,可惜其人暫未入蜀相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