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五十五章 治蜀(上)(第1/2頁)
章節報錯
建安六年,正月。
成都州府一片忙碌,官吏步履匆匆。
去歲九月,劉釜結合同諸葛亮、景顧之議,於歲末,提出了“蜀內農事振興”之論,並提製、符合益州各地農事生產勞作之《農典》。
裡面的很多東西,劉釜本人只需要提出大體框架,諸葛亮等人,都能融會貫通,行以完善。
為了完成好劉釜之安排,在十二月末開始,記室主記,各幕僚如費禕、蔣琬等人,加班加點,結合蜀地農務現狀,進行具體問題,具體分析,統籌稽核、並新增細節方案。
是以自開年,正月十五後,益州各郡地,按照州府統一要求,開始了對農事的具體調整佈置。
首先是農官的正式編制,多郡所按照南中模本,重設農曹於官寺,並由主掾進行對接負責。
農官之任免,另有個中職權重新劃分,最需要的就是明確相應職責。
特別針對此事,正月二十九日,於郡縣農官的第一次建設培訓議事,在成都展開。
相關事宜,由諸葛亮主導負責,益州牧劉釜出面,其本人於農官職責進行了要求。
農官者,上對官寺負責,下對農人百姓負責。起著承上啟下之作用,任務重要。
劉釜藉此,提出了“天下之亂,黎民之苦,為安益州,糧倉當握在益州手中,以為基礎,並以將來接濟世人,共安大漢”之告言。
這也是劉釜第一次明確提出,農事為益州發展之基的理念。
其次,乃是對蜀內《農典》的制定工作。
《農典》在劉釜要求中,當於前人基礎上,以結合益州多地現狀,如溫度、水源、氣溫、土壤、肥料,以形成關於蜀內作物種植的百科全書,研究出最適合各縣鄉地之物。
為此,正月開始,各地優秀之農人,含農學家,紛紛被請入成都,以州學士子實踐之機,相互配合總結,開始為期數月的《農典》修訂。
此外,農官與《農典》制定之外,在劉釜安排下,州府還另專設示範之所,進行選種,於地方農吏之耕種培訓諸事。
多管齊下,益州的農事發展,正以可見速度進行。
同樣是在正月。
許都訊息傳回成都,以劉釜正式得朝廷任免為益州牧,州府官吏,無不慶賀。
之前還因劉釜名分問題,舉棋不定、未有決策者,紛紛來成都投效。另有人,感嘆益州使於朝廷為天子維護之言,以劉釜為漢宗室,加上天子劉協之贊言,也多入蜀。
一時間,蜀內蜀外,蜀道之上,多士人成群結隊,爭相投效。武陵人徐思,江夏人陸續,其中自含不少地方名士。
瞭解到相應情況後,劉釜下令各地官府,好生引導投奔士人,於家境貧寒者,可提供必要之資助。
而這次秦宓使往許都,取得的效果,是劉釜事先沒有想到的,更讓之感慨,乃是許都天子劉協於之看重,並以當庭同曹操抗衡。
可惜劉協生不逢時,又有曹操權臣在側,難有行為。
於劉協之想法,劉釜自能明白。他同曹操之戰,必定會發生。然於未來兩年,在加強同士氏聯絡,維護好反曹聯盟關係,並以支援袁氏抗曹之外,重心有二,一是加強蜀內治理,二是借停戰之際,加緊於關、涼軍閥拉攏。
蜀內以民生、經濟、軍事建設恢復之間,輕易不啟大戰,然於關涼軍閥,為佔據有利之勢,拉攏之外,劉釜和諸葛亮的想法一致,那就是集結精銳,戰必果,果必勝!
劉釜將最為精銳的青衣軍,佈置於漢中訓練,正是為此。
時間一晃,就是二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