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四十五章 鄧芝(第1/2頁)
章節報錯
益州牧劉釜歸鄉,自是人走奔呼。
不論地方官吏和鄉人之迎,就是豐安劉氏為鄉人及到訪賓客,準備的數百桌流水席,規模宏大。
又一次成為德陽本地,乃至相鄰郡縣,津津樂道之事。
劉氏於鄉鄰及賓客之宴,讓豐安劉氏更以深入人心,只是其一。益州牧劉釜不以位尊,如過去一般,為鄉鄰慰問,並以鄉田親做勞作,更讓之“親民”作風遠傳,這是讓人感嘆之二。
鄉人於之支援,更以凝聚。
而在老家停留四日,並以接待到訪之人,於鄉人之中走動後,劉氏也將原本於春時的祭祖,按照家族之商議,以劉釜歸家,提前展開。
於國家而言,祭祀乃大事。
於家族而言,祭祀同樣是大事。
《左傳·成公十三年》載:“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,祀有執膰,戎有受脤,神之大節也”。
祭祀之重,可見一般。
“祀”與“祭”之間,又有嚴格之劃分,天神以稱祀,地以為祭,宗廟稱為享。
在此其中,獨天子以祭天神,諸侯大夫以祭山川,士庶之間,唯能祭祖先與灶神。
但不是每個季節都會進行大祭,禮法之間,尤其於國朝而言,有明確之規定。
以《禮記.卷十三》載:“春秋教以《禮》《樂》,冬夏教以《詩》以《書》”《左傳·襄公》言:“刑以秋冬”。
遂,世人以春主祭祀,秋主兵戎。
且祭祀,並不是禮儀形式那般簡單。如大漢天子之祭祀,以凝聚國朝之力,大漢百姓之力。
而像豐安劉氏聯合南陽劉氏之祭祖,自是劉釜藉此加強家族凝聚力之法。
無論是豐安劉氏,還是南陽劉氏,兩脈之間,同宗同源。像其中走出的族父劉升、劉曦,及族兄劉杉、劉炤、劉楓、劉榮等劉氏族人,皆為之安南中,安交州,安益州,並於蜀外聲望擴充套件,起到了巨大作用。
能成今日之事,來自家族之支援,非常重要。
劉釜想要實現野望,實現箇中目標,現在、將來,以為劉氏之支援,依然是重中之重。
這裡面,老家豐安,包括整個德陽縣,同樣是他之有利後盾。
十一月初二。
祭祖正式開始。
這次以劉釜歸來為契機,考慮明歲初劉釜於州府事忙,遂以提前準備。
參與者,包括豐安劉氏子弟,另有南陽來人,共計上百人,以留守老宅的族叔劉煜主持。
相應禮儀,同劉釜當年參與的正月祭祖類似。
祭祖結束後,劉釜又於老宅停留兩日,並於族人之間,親切交談,問詢老幼,及同輩之人。
十一月初五,考慮到巴地之氣候,以及長子劉祈年幼,劉釜讓妻子處於老宅修養。
他本人則是騎馬,於賨軍護衛下,往安漢而去。
安漢縣寺。
年過二十二的鄧芝,以年輕之姿,即為一線縣縣尉,放在普通人之中,自然卓越。
但鄧芝顯然並不滿足於此,早一年前,他得相師之言,遂往成都,投奔了當時於益州牧劉璋手下,勢力正盛的龐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