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現問題,解決問題。

諸葛亮時下之態,正是完全融入他之府上,以為處世。正能解之所憂,劉釜將交州憂患先於心中放下。

他含笑而言:“我正於此憂也!孔明請講!”

感受到劉釜神色中的殷切和鼓勵,諸葛亮沉聲道:“亮之所見,今歲雖有漢中之戰,綿竹又有水患。

但於益州整體收成,比十多載之前,大有提升。

亮觀之細微,發現以南中四郡之發展為先。

亮於滇池數月,沿途見聞,自覺是使君於南中,懇田、開發水利、因地制宜之主因,基本之因則在於使君之屯田,以發揮百姓生產之積極。

蜀郡、廣漢、巴地,乃至於漢中之地,為大族把控,民多憂勞。

為避賦稅,大族之間,更多少報,此為州府之失。

究之根本,自焉以來,益州之地,大族之內,多有累世之恩,文法萎靡,互相承奉,德政不舉,威刑不肅。

所以致弊,民心丟失,此所為使君為百姓迎入,而璋之敗也!

但於現在,使君之於寬厚,能安一時,不能安一世。”

若是劉璋聽到此話,定然疑惑叢生,以諸葛亮此言別有用心。

但劉釜不會,他知道諸葛亮是真正為之處事,同樣是為他大業效力。

土地糧產乃是前兆,也是劉焉父子遺留問題之具體表現。可今次官吏調整中,劉釜大量使用蜀人,以恩表那些投效之大族。

這於一定程度上,是可贏得更多人歸心,但會讓之前被劉璋打壓的益州士死灰復燃。以此,自是引得了諸葛亮的擔憂。

劉釜於此也是憂思,他不是萬能,在對之投效的大族之上,安撫、警惕之外,如何把控,這個度,很難行以把控。

諸葛亮才之言,沒有明說,但借納糧之事,實際也是勸諫劉釜,該行雷霆手段時,當行雷霆手段,不能因之投效,而以放寬。

世界上,沒有一碗水,是能完全端平的。

他自己想要益州太平,以恢復實力,但於此,會讓益州勢力獨樹一幟。應下之下,必然對未來北伐,與曹操坑正產生影響。

恩威並施,如之於南中之治,同適應於蜀郡等多地,才是成事之道。

諸葛亮這當頭一棒,讓劉釜豁然驚醒。

政治從來不能以感情出發,更不能因一時之利而矇蔽。

被之視作未來大後方的益州,即便是親族,也絕對不能讓之有太大掌控。

所為官吏輪調,依然遠遠不夠。大族之間,有紐帶連線,以如官官相護,此正以為埋下隱患。

劉釜得以想起,前番他與嶽翁景顧商議,以地方薦之本地士人,往南中為吏,諸葛亮為何興致不高,面帶憂慮了。

而今亡羊補牢,為時不晚,他之前於地方勢力之平衡,確有些大意了!

現在諸葛亮談起,何嘗不是讓之堅定決心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