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操觸景生情,想到當下佔有汝南,九江之地,且與袁紹、孫策聯合的劉備,心裡總有些淡淡憂傷。

世事多變,昨日之友,或為今日之友。

就如當下兩方將有戰事的袁紹,與之幼時即相識,關係深厚,誰能想到幾十年後,天下之於動盪,再興兵事?兵戎相見?

而見曹操興嘆,荀攸、郭嘉皆曉得其人這段時間備戰壓力之大,需要慰藉發洩。

但曹操絕非優柔寡斷之輩,兒女情長,於之僅此剎那。

在將對南中戰事的處理意見,重新發回許都,交由荀彧處理後,其當即率部往官渡之地巡視,並待荀攸、郭嘉同行,以做查漏補缺。

五月中,曹操帶七千人,直往平丘前線而去,將後方之事,全數交給荀彧處理。

數日後,鄴城。

兩月前,謀士郭圖親往四處遊說,由成都帶回來的衣帶詔,讓袁紹連續幾夜高興的失眠!

這是什麼?

天助爾!

劉璋勢弱,亦無人主之姿,多顯欺軟怕硬,加上生性多疑,謀士將領幾多叛變。即便當日走運,借其父劉焉與宮中內侍聯絡,經由宗廟之祭得到天子詔書,可取之而不會用之,更因憂懼曹操,未敢昭告天下!真乃無用之輩!

今次見他之使,行以利而換之,可不正是棄名義之舉?

且在獲詔之中,劉釜之名,亦入袁紹之耳,常得聞南中之事,他感嘆劉璋有人傑不用,以行離變,甚為可惜。

但念及手裡的衣帶詔,袁紹年過五旬,精神振奮。

“今大勢在吾!”

兩月以來,得郭圖之勸諫,他也暫沒有將此事,召告於旁人,僅有得詔之郭圖一人知曉。

原因在於,袁紹以之為重要殺手鐧,自要在大戰前夕,以詔發天下,讓天下人認識到自己之大義,曹操之不義。

義之戰,勝也!

不義之戰,敗爾!

而由去歲冬至今日,半載時間,前線六路大軍調集已經完成,戰事一觸即發,亦當是打擊曹軍士氣之時。

即於今日,袁紹打算召集身邊謀士將領,便於袁軍兵士面前,當眾誦讀天子之詔,以正士氣!

同日,以謀士沮授、審配、田豐等,以大將麴義、淳于瓊等同來鄴城外的校場之上。

校場之外,則是人頭湧動的鄴城百姓。

時辰一到,以袁紹為首,郭圖於後,雙手持衣帶詔,緩緩走上了高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