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自曹氏篡漢以來,天下人莫不罵之,以期恢復漢室正統。

劉使君能遣使而至,此於烈看來,乃是君侯之際遇也!”

在旁人沉默時,忠於漢室,性情顯得剛正的王烈, 率先出言道。

他那目光一掃,很多人便慚愧的低下了頭。

昔日曹操北伐烏桓,兵至幽地,這舍內之人,也是公孫康之幕僚下屬,又不少人勸諫公孫康降曹,以期保全。

當是時, 如此作為, 或是形勢所迫。

然於王烈看來, 乃是背棄漢室。

遂,這些年來,作為遼東之主的公孫康,數次邀請王烈等人,以入府中處事,皆被拒之。

適逢此時此事,王烈一些話,不吐不快,這般一道,便是讓遼東官吏中,許多人慚愧。

最後一言,直接道明瞭他的個人態度。

那就是支援公孫康反曹,歸入劉釜代表的劉漢集團。

在王烈看來,此正是大義所在!

而前段時間,劉釜讓人給他還有邴原、管寧等人,送來之親筆信,也成了他及一眾友人, 出山的關鍵。

劉釜在信中之內容, 除了問候之言,正是言談還有王烈等人,於遼東之地,廣泛推行的教化之學。其中內容,主要介紹了益州及廣大涼、交之地,所行官學建設,還有學術研究諸事。

劉釜所傳達的意思,很是明瞭,若是將來覆滅曹魏,恢復漢室江山,自會繼續大力發展教育。

信中,他直接言及,教育乃大漢立國之本。

且不分士民階級,皆以推行之。

如此言,如此行。

王烈等一眾名士,早早知曉。

何況,劉釜乃大漢宗室, 漢天子之後,以曹操竊漢,是為可匡扶之人。

這次出山, 聯袂來面見公孫康,王烈攜遼東士人之勢,自有把握說服。

王烈之後,管寧早將公孫康等人表情,盡收眼底,在向公孫康頷首後道:“吾認同王君之言,時以劉使君,攜大勢而至,冀、兗微存,曹魏不過土雞瓦狗,必被破之。

君侯居於遼東,先受脅迫而歸順,今之於情形,正是重歸漢室之事。”

邴原亦道:“曹賊時腹背受敵,君侯佔據遼東,若能同劉使君合作,將大大抵消曹賊勢力,誠為義之所在耳!”

三人之後,廳舍內,又有數人出言,關乎遼東未來,事情要比公孫康想象的,更快達成一致。

公孫康輕咳兩聲,於眾人安靜後,道:“今借王公、邴公,管公,另有諸公之言,昔日曹賊勢大,為完成父之遺囑,為保全遼東百姓,吾公孫康不得已而投之。

然吾公孫氏於遼東,早享大漢朝廷之扶持,才有今日。

是故,見劉使君能攻曹,而復漢室,此誠為我心之所念也!

但如諸君之議,吾公孫康歸附於劉使君,同滅曹賊,恢復江山,又若何!”

公孫康論及此,站了起來,坦然面向眾人。

一應人等,相識一言,如王烈等,也都站起身來,道:“吾等願助君侯,協助劉使君,再興漢室!”

建安十三年,十二月二十日。

遼東之主公孫康,先行向正在雒陽的劉釜去信之時,再向天下宣言,其率遼東軍民,正式反曹,歸於劉釜,以共同誅殺反賊曹操。

一轉眼,便是建安十四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