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此,人們不再懷疑,劉協曾代表的時代,已經成為舊時代的符號。

也沒有人懷疑,劉釜所領導的大漢王朝,才是新徵程的起點。

當世人們,於今日, 再回想劉釜十幾年來走過的路,漢人們有感他年少時的恢弘之志,有感於他艱苦的奮鬥之路,另有感於每一個同他而行的匡扶天下之有志之士。

這是劉釜與“道友們”的成長之路,亦是大漢王朝的轉折之路,也是再興之路。

而縱觀時代之發展, 歷史的每一次轉彎,看似充滿了偶然, 但實則充滿了必然。

就如同沒落腐朽,且為時代所拋棄的東漢王朝,必將被時代所拋棄,而迎來世紀之變一樣。

人常言,亂世出英雄。

大變局之下,必有天之驕子,橫空出世,亦正是如此,才造就了英雄輩出、激情四射的東漢末年。

有人引領時代風騷,自有人作為跟隨者、道友,為了共同理想和目標,努力去締造一個千古盛世,亦使中華文明,屹立於世界之巔。

千年之後,當異時空的後人,再回想這段歷史時, 除了感慨引領者的獨特魅力外,也必將銘記住其之名, 並去懷念他們的仁義道德, 謂之曰:古君子之風。

但大部分卻不會特別注意,在這個時代裡,又有多少枯骨埋葬於地下。他們有的為了守護家園,有的為了心中大義,亦有不幸成為席捲入時代之卑微塵埃……

而不可否認的是,無數先賢們,有名,亦或是無名之輩,他們用鮮血和汗水,構建的華夏文明,終是大步向前邁進,並將一直前進。

數千年後,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,會感慨先輩們的付出,才有了遼闊的疆域,璀璨的華夏文明,併成為指引全人類向星辰大海進發的燈塔。

這是驕傲!

大漢歷建安十四年九月十六日。

人們必將銘記這一天。

長沙定王劉發之後,太祖高皇帝十五世孫, 益州牧, 三司令……劉釜,在百姓和文武百官請願與擁護下,於長安登基,建元永慶。

即此,定都長安,以洛陽、成都、晉陽、襄陽為陪都。

同時,立嫡長子劉祈為皇太子,景文茵為帝后。

為劉釜內政外交,做出重大貢獻,並引為道友的諸葛亮,為丞相,賜假節,封為忠候,參理國之重事。為劉釜北伐,並取得滅曹勝利,功勳卓著的法正,則為大將軍,賜假節,為勇候,料理軍紀大事……

另有甘寧、鄧賢、霍峻、張松、陳群、司馬懿等諸人,為劉釜大加封賞,賜予官職。

永興元年始,天子劉釜勵精圖治,善待功臣,人言之比世祖尤勝。

至永興十三年,自劉釜立國以來,大漢經濟民生,已經恢復到了百年以來,最為強盛之時,人稱之為“永興之治”。

同年間,西域十六國,干擾漢之邊境,劉釜下詔,以驃騎將軍王平為統帥,領大漢鐵騎,橫掃西域十六國,後將之囊括於內,實行漢法漢制,重新定義了西部都護府。

永興二十年,撣國遭受攻伐,其國主歸順於漢,受撣國求援,漢軍進入撣國,輕鬆擊敗來犯之敵,後於撣國請求下,設立遠南軍事府。

……

至昌遠十八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