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九十五章 北征(上)(第1/2頁)
章節報錯
荊州戰情,牽動著許多人的心,每有戰事變化,軍報必第一時間送往成都,以供劉釜知曉。
此外,作為敵對之首,鄴城的曹操, 亦透過諜探,時刻打探荊州局面,便於對關中和幷州戰略做出調整。
若說荊州於孫氏進攻下,乃是一灘渾水。那來自於關中和幷州之軍,對曹營的抵抗和反擊,從五月開始,就是洶湧之流。
形成對北方戰況轉變的, 不是來自於為馬岱和霍峻死守的潼關, 也不是來源於吳懿和高幹等部, 對太原的突襲攻奪,恰是來源於甘寧、張繡、魏延部,向南陽曹營大軍的大軍進攻。
老將徐晃守於南陽數年,就算年初曹營內部,預料到甘寧等荊州將領,會再奪宛縣,以主動取南陽,進而向潁川施壓,緩解關中壓力。進而,以大將典韋馳援徐晃,構建了新的宛縣防禦體系,且將甘寧大軍,或將進軍的多處要塞堵死,防範嚴密。
可沒想到,甘寧兵以出奇, 沒有直接攻奪重鎮宛縣,而是藉助山勢,連取六處曹軍大營,先行襲擊了東武亭。
東武亭是宛縣的北方屏障,因山巒起伏,軍隊難以大規模進發,向東側恰有驛道相連,易守難攻,藉此地利之優,成為了徐晃大軍,於南陽本地重要的後勤儲備之所。
此中補給,不僅是供給宛縣,還要向西北的數座軍塞運往。
去歲關中戰事開始,為保持對關中進攻,接鄴城命令,徐晃本部人馬,一直保持防禦之態,但面向析縣的小規模戰事,恰是不斷。
為甘寧拿去的西北數處軍塞,正也是大軍主力一部分。
而甘寧以新野大軍為主導,聯合丹水前線之部,突兀向宛縣西北發起的攻勢,實令人措手不及。
但能取得南陽之徵討的前期勝利,實於甘寧軍內部諸將眼中,並不多人意外。
因為新野開赴前線,負責襲擊的主力,正是益州青衣軍特戰之部,共計有三千精兵。裝備精良,皆是成都周邊軍匠營鑄造,所帶之器械,又是精心佈置。內中兵士,無不經過特種作戰訓練,尤其擅長山地作戰和遠端奔襲之戰。
在這支益州援軍,早於三月,為荊州州府調來新野時,以之軍容軍資和兵士訓練模式,即已引得甘寧軍內部轟動。
而當得知此部,當年能大敗曹洪等部時,人莫不敬重。
現在,東武亭於短短數日,為這支精銳先做襲勝,甘寧本部後於正面戰場相隨相擊,兩相配合下,方使徐晃大軍於宛城北側戰事,出現潰敗之勢。
東武亭被甘寧上路大軍南下,就在徐晃小心調集典韋軍,試圖奪回時,甘寧親率的中路大部人馬,聯合騎兵在內,計一萬四千之部,再次動了,這次奔襲方向,依舊不是宛縣正面戰場,而是直取棘陽。
下路張繡所領,則是奔襲中陽山。
三路人馬的先後出動,打得就是徐晃難以平衡。
分來的三個方向,又皆是要地,徐晃若想策援,兵士疲於奔命,更難形成有效幫助。
這波南陽戰情的急轉直下,就算善於統率的徐晃,也是無可奈何,未有藉助前番佈置,艱難阻擋甘寧部的猛烈進攻。
而以甘寧、徐晃、張繡等成名已久的大將,於統兵戰事方面,各有千秋,皆為當世名將。
一旦有人佔得先機,先發制人,那另一方自會處於被動之中。
不過,甘寧這次在南陽戰事上的機會把控,及箇中安排,讓徐晃這位對手,深覺變化之大。
其在宛縣,同部將幕僚議事時,忽然想到了一個,差點被之忽略的人。
徐庶,徐元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