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線之於戰事,勢如破竹,但以攻城略地之所,可有百姓反之,更以緊閉雒陽核心之地?

未有耳!

以曹公不念朝中一些人反對,又有荀令君意外病逝,訊息傳出,許都朝廷所領之地,百姓並非愚昧,豈能不知曹公專權所為。

但以漢室江山,數百年之恩惠,心之於所向,依舊以為劉漢耳!

益州牧劉季安,乃為漢宗室,太祖皇帝之後人,又得宗正認可,還曾秘得天子詔,又有仁行,故以百姓順應招安。

這次曹公失義在先,只怕這一次……”

“公瑾憂思,曹公會於北方之爭中,得敗而生劣勢?”孫策靠著背後的棉被立起,雙目在這一刻,忽然變得平靜下來。

就是這般發問,也是語氣平緩。

周瑜去沒有關注孫策此時臉色表現出來的心情變化,點頭道:“曹公這次確實首失道義,又失內部調解,便以謀士將領眾多,兵強馬壯,但在先失一局下,更顯被動。

而且,劉季安此番所遣之部,其中軍械,以為蜀內獨有打造,皆以為利器裝備。

後方糧草之屬,則是數年繼續,於大道執行,可解後患。

……

故以所行,準備充分,曹公此番,與之正面相對,難有前數年之優勢也!”

“若是劉季安能贏得大勢,鋪墊一統北方之態,公瑾以為,吾等江東,可還有機會,而吞併荊、交,為行北伐乎?”

孫策道完此話,不待周瑜回覆,一邊攙扶著想要下床,一邊搖頭道:“難難難!

此之功業,吾恐難踐行耳!

但以江東百姓, 信任於吾孫策,又如何放棄?

公瑾,可還記得當年,吾等鴻鵠之志乎?”

周瑜已然扶住了孫策,道:“瑜自然記得,君侯乃為英雄,周瑜正是念及大將軍高義,能救得這混亂之世,故所跟隨。子敬等,何嘗不是如此?”

正巧走出屋舍,看向多日不見的太陽,孫策仰頭道:“可惜啊!吾於小人之手,時命不久,難所踐行。

江東之於西南,又有劉季安此中之大敵,將來如何突出重圍?

江東之於將來睏乏,亦當是吾孫策之過也!”

“君侯勿要自責!”周瑜忙回道。

孫策搖了搖頭,沒有繼續糾結這個問題,念及個人身體,還有江東未來,說起了另一件事。

“自荊南戰後,仲謀便奮發圖強,與子敬一道,日夜訓練水師,地方之所,更是親自下於民間,恢復農事。

正是其中戰事失敗或是勝利,讓仲謀成長不少。

公瑾,若是將來不久,吾以病逝,江東之未來,吾即交於仲謀之手,還望汝多加輔佐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