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年司馬懿遇險時,周生欲殺之時,胡昭更是不顧危險,親自解得司馬懿危機,也算是救了司馬懿一命。

而胡昭早先避難於冀州,先是拒絕了袁紹的相召,在曹操早年得冀州後,又拒絕了當時還是大司空的曹操。當時,司馬懿正是在曹操身邊,擔任文學掾。

擔心胡昭會惹怒曹操,受之猜忌,遭遇不測,故迅速與信相言,獻上謀策,即使胡昭親自來了趟鄴城,以作答覆,終是從容離開。

但這些年來,曹操於私底下,也沒少表露對胡昭本人,未能為之所用的惋惜。

今次,胡昭重回鄴城,甚至提前為司馬懿與信,有來投暫居之意,也屬無奈。

因冀州西北之地,為兩軍對峙,百姓逃難,胡昭亦不得不離開。他於士人中,或有名望,可於戰場上,刀劍無眼,普通兵士可不認識。

生於亂世,隱居避世,正是為保全性命。

胡昭本人,則擅長書法,才學方面,能同司馬懿等人相交莫逆,多受尊君,自然不差。

等司馬懿在客舍,見到數年未有相見的好友後,見之清瘦不少,以整個人都顯露出了幾分滄桑之態,難免淚灑當場。

“孔明,數個春秋未見,上次得聞汝之書信,吾日夜盼之,今終見也!

途中可還安乎?”

出了滿身風塵疲憊外,胡昭一雙眼睛,甚是明亮,見司馬懿情感流露,回禮後,坦露道:“勞得仲達掛念,吾途中尚安,可以戰事起,實乃百姓之災也!

不僅如此,只怕未來一年半載,以戰事繼續,冀州百姓,流亡更多耳!”

胡昭滿懷憂國憂民之心,讓司馬懿想到了少年時,二人於家國天下,無所不談之模樣。

但於胡昭最後一言,讓司馬懿嘆道:“冀州之百姓,誠如孔明所見,可是受關中之誘惑,多以逃亡關中乎?”

胡昭臉上露出複雜神色,語氣一頓道:“是也!此乃曹……朝廷衰敗之象也!”

客舍內,另外兩個司馬兄弟,非是外人,在兄長司馬懿,同胡昭對話間,皆露出沉思之色。

當夜間,司馬府上,以大宴款待,張氏言之早早歇息,自無成型。

第二日時,司馬懿帶著好友胡昭,直接往曹操住處而去。

昨夜宴中,以天下黎民大義,司馬懿已經說服胡昭入仕,明處為曹營效力,暗處吏,仿若少年豪情壯志,同樣也是與他站在一起,默默潛伏,未來能與他一道,圖謀大事。

前往面見曹操,司馬懿還帶去了一件東西,正是欲上表天子,而封曹操為魏王的奏表。

隔日間,司馬懿欲請天子,因其功績,前以公侯爵位,難以表彰,今再冊封丞相曹操為魏王的訊息,就傳遍了鄴城。

也就在當日,本已臥病在床的曹操,進入官署辦公,以顯示之身體迴轉。即此,曹營中人,人心皆安。

兩日後,一批快馬,將司馬懿等人,於短短數日間,請上之奏表,不斷送往許都。

此間訊息,越傳越廣,後一月內,許都朝廷所治諸,無論將領,官吏,多上書言此事。

既而,讓自幷州之戰大大失利,而使名望滑落的曹操,聲望重回一個高峰。

高峰之外,則是旁觀者,可以感受到曹操野心表露,但以群臣上表,其事可成!

那麼,封王之後呢?

許都朝廷,可還將是劉氏之大漢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