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月後,曹操命令接連從鄴城傳來,讓整個戰局迅速轉為緊張。

前線,自荀攸召部商議不久,關中戰事,為路粹、婁圭等將主導下,開始了面向解縣、河北、湖縣, 此間三處重鎮的進取。

防守於前線的大將馬岱、霍峻等人,藉助地勢守之,完全抵抗。

奈何張郃等曹營援部陸續到來,加上太原方向,在於禁和夏侯惇等將,配合攻守下,接連失地, 導致解縣以北,介山、董亭路線失守, 潼關一線局面,轉為嚴峻。

五月,局面不利之下,法正親率從涼州趕來的鄧芝援軍,親臨潼關前線,主持潼關防勢。

幷州戰役,則在曹軍前鋒壓力、晉陽無力守衛下,於吳懿、高幹、袁尚共同商議下,為儲存本部勢力,後續與到來幷州戰場的數萬曹軍周旋堅守,不得不暫退守西河與太原郡交界之地。

雁門郡的兵力,含高幹所召南匈奴之部,在與曹軍連番遭遇,南部危機下,開始向武都方向退守。

此中策略,別看大軍面對曹軍後退, 實際正是法正與吳懿商議過的以退為進之法, 目的便是讓曹軍補給線路拉長,再借助幷州本部人馬騎兵同步卒配合,展開敵後襲擊。

就如同數月前,成都送來的軍令一樣,幷州戰事一旦打響,勝利只是其次,在保證幷州百姓於敵後安寧生活下,利用這次戰爭,藉助天時地利人和,將曹軍拖累於此,進而完成對曹軍整體實力打擊,為未來同曹軍的決勝,做好輔助。

戰事一時勝利,並不算得太過重要。

另外,于禁等部,雖然順利拿下太原郡內多處重地,但面對吳懿和高幹等將早先佈置,後發制敵下,並不一定能夠守得住。

從旁看去,在局面上,實際也正按照成都預想進行。

幷州戰事數月來,曹軍進一步陷入到戰事本身,導致後方小範圍出現混亂,這等混亂,尤其民生危機,若不能得到妥善處理和解決,只會成為更大問題。

這等情形,等到戰事延續到六月時,逐漸顯現出來,且不幸被荀攸所言重。可惜荀攸前方往鄴城所去的幾封信,未曾起到作用。

期間還只是許都朝廷後方衍生之問題,此外,曹軍內部,因為五月中以來,進展並不順利,同關並之部相戰中,各有勝負,卻同曹操所盼,大相徑庭,是以不少領兵將領還受到責罰或直接罷免。

最讓人震驚的,莫過於早年同曹操交好的雒陽北校尉婁圭,為路粹所陷害,成為替罪羊,免職受責。若非荀攸等人上書言情,於曹操震怒時,婁圭說不定這次頭顱難保。

曹營內部之變化,無不於關鍵時刻,傳入成都和江東。

成都。

從幷州戰事按照預測進行後,劉釜留於成都,將前線戰事交給法正和吳懿等人統籌,其本人還是處於設立的三司署內,主持所督各州郡日常事務,另有醫舍、官學、道路、商貿、軍械等多方面建設事宜,努力發展並打造益荊交涼經濟軍事圈。

幾十年的天下與地方變動中,不論百姓,劉釜自身非常重視,戰後平和下的發展性問題,實也是順應民意之舉。

與曹操、孫氏之戰,除了兵戈交接外,可還有背後的不少策應,這皆屬於“戰爭”方式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