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八十七章 懿擇(第2/2頁)
章節報錯
谷瀉誠然,今次伏郎是來勸說他,以從暗地投降益州牧劉釜,甚至帶來了益州牧劉釜的親筆信。
此間兩件事情,讓司馬懿皆有些意想不到。
一是當朝國舅伏郎,或者說天子外戚之家伏氏,已是確定冒著舉族遭滅的危險,於丞相曹操眼皮子底下,暗投於劉釜。
二是益州牧劉釜,不僅知曉他司馬懿大名,甚至冒著伏氏這枚棋子,被發現的風險,讓伏郎親自將書信送於他司馬懿,而非司馬氏其他人。
司馬懿不相信劉釜不知道,他司馬懿同家族之利益捆綁於一起,便是反對曹操,決心投效,也會考慮家族安危,以做衡量。
反之,若是他司馬懿將伏氏告發,司馬氏只會越加得丞相曹操重用。
如此看之,劉釜於他司馬懿的信任,絕非一句兩句話能道明,更顯珍貴。
但對於劉釜在暗處,如此明顯的拉攏,便是心懷漢室,於曹操所行不滿的司馬懿,亦是猶豫。
即在伏郎離開前,他也沒有給出向劉釜暗投,助之匡扶漢室,解救天子的準話。
倒不是他司馬懿不想借助劉釜之手,除掉曹操,以恢復漢室天下。而是有兩層原因。
其一,只是淺層緣由,於司馬懿心中,不算重點。即為天下局面變化下,誰能保證,劉釜滅曹操,救得天子後,不會成為第二個“曹操”?
現今益州軍將幕僚,含並、涼諸州之地,皆為劉釜一手提拔,就算將來得救天子,劉釜本人不願行其事,難道這群統兵將領,掌控地方之官吏,不會將之推舉而上?
其二,便是司馬懿的憂慮與志向。
在大漢衰微,或將為曹操竊國之事上,便是天子劉協勢力薄弱,難以安定管理天下,將來以益州牧劉釜平定地方,再續漢室,司馬懿心理也絕非不可接受。益州牧劉釜同為太祖高皇帝之後,大漢宗親,名望得體,是故天下依舊姓“劉”,依舊為漢。他司馬懿所忠的,不是片面的漢天子,而是大漢帝國。但而,誰能保證劉釜在幷州戰事,一定會戰勝曹操,迎得北方大勢?
局面未有明朗前,司馬懿不會將家人,還有整個司馬氏,給牽連其中。他甚至希望,曹操與劉釜,於幷州交戰中,最好能兩敗俱傷,而後讓朝中一群忠漢臣子,可以藉機取得大勢。他本人也可藉此取得權勢,以親手匡扶這漢室天下。
司馬懿乃是有野心之輩,豈是會被三言兩語說服之人?
同劉備一般,若是能親力親為,再現大漢帝國的榮耀,誰又願意屈居於他人之下!
把錦帛所書,又仔細閱讀兩遍,司馬懿於舍內來回踱步,感受都夜風的清涼,思襯過後,其來到書舍,將錦帛放入到了舍內的一個木箱之內,後用銅鎖牢牢鎖住。
司馬懿心有萬念,也只有等幷州戰情清明,再去做進一步決定。
他目視烏雲中,透出的幾絲月光,思慮浮上腦海。
若是最終曹操勢敗,劉釜依然強盛,他司馬懿及身後的司馬氏,不介意助劉釜一臂之力。
另外,以伏郎今夜到來拜訪,司馬懿相信,在鄴城、許都,私下為益州牧劉釜所聯絡者,絕不止他一人。
是以今日之丞相曹操,不僅要面對外部幷州之戰,孫劉聯盟,還有內部潛在憂患。少了荀令君中樞主事,丞相曹操如斷一臂,故於許都朝廷內部,可以想象得到,只會越老越複雜多變,可是有的戲看了!
於此,司馬氏可否藉機崛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