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年後,荊州戰事,還真如劉釜所料的大方向發展。

三月末時,江東決心議和。

直觀上,孫策因揚州後方援助不足,加上南野交州軍進軍廬江,並直接危急了會稽等南側諸地安全,不得不將兵力往回撥動防禦。

客觀上,江東世家,自年初正月開始,對荊州戰事,即出現了大量分歧……

諸多因素組合下,孫策派出了以呂蒙為首的談判之人,往江陵,先是與陣前的諸葛亮等荊州統帥,談論議和事宜,後在荊州軍護送下,再往襄陽,徑直拜訪了荊州牧劉琦,把孫策親筆信送予,與荊州官吏,又進行了一次唇槍舌戰。

對於孫策提出來的議和內容,事實上,於呂蒙等江東來使,說明同日,就送往了成都。

荊州戰事可以停,一年戰事下,也到了必須停戰的時候,但為了荊州未來幾年乃至於十幾年的整體利益,與江東區域劃分、人員往來,經貿農事等多方面,都是必須考慮的問題。

人以遠慮,故所致遠。

諸葛亮、徐庶、劉先、龐統、劉炤、甘寧等人,無不是深謀遠慮之輩。劉釜心中自襯,他處於成都,也只是從紙面上,瞭解到其中一部分。實踐檢驗事實下,處於荊州內的諸葛亮等人,看的會比自己還清楚。

於是,在回信之時,劉釜給了諸葛亮和荊州州府,極大的自主權,讓之把持好原則性方向,於荊州儘量爭利之外,確保好地方安全穩定。

涼、益、交諸州,從去歲夏,內部恢復穩定後,發展才是州郡府寺的工作重心。但對荊州的支援,於各地積蓄消耗甚大。

若非這幾年來,數條貿易要道開墾,另有糧袋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,去年直接或是間接參與的兩場戰事,只怕當下的蜀地,早就民不聊生。

也就在諸葛亮和劉炤,還有荊州牧劉琦,於短短兩日內,先後將數封信件送來,由之閱覽不久。

南陽持續了同樣有一年多的戰事,蓋因漢中、關中,於武關方向支援,外有荊、揚議和訊息傳來,為防止援荊的益州軍會趁勢北上,對許都構成威脅,徐晃不得不送來停戰協議,打算繼續按照早數年的割據,同甘寧據守。實際上,依荀彧之策,停止正面戰場消耗,轉為加強南陽和潁川的防守而發力,符合許都朝廷的整體利益。

但在此之外,許都朝廷於正月,假借天子劉協命令,任命已經歸於許都的劉表次子劉琮為荊州牧,屬實有些噁心人。藉此朝廷所任大義,根本上看去,是為曹操對荊州的戰略重視,以及未來的人道部署。

在舅父甘寧,將徐晃罷戰內容,也是之代表曹操和荀彧所念的信件送來後,劉釜將其中內容讀罷,於兩方罷戰問題上,甚難以直接做出抉擇,裡面不僅涉及未來戰略安排,還有多方利益糾葛。

遂於當日下午,叫來景顧、秦宓、杜瓊等州府要員,一同商議。

三月過去,已是四月的成都,早顯露出夏日炎熱。

景顧等人到來時,劉釜正於舍內跪坐,右手輕敲案几,目含思緒。

聽到一連串的腳步聲,他才抬起頭,臉帶笑容,邀眾人落座。

隨之,劉釜收斂笑意,將甘寧送來的信件內容,簡單敘述,沉思道:“徐公明,受許都命令,於前線,欲意停戰,但不願歸還復陽、平氏。

此二地乃是襄陽北方屏障。

甘將軍認之重要,當繼續攻之。但以荊州州府,於此想打差異甚大,欲停戰者眾多,以當下荊州局面艱難,停戰符合大多數人利益為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