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七十七章 張機(第2/2頁)
章節報錯
畢竟,早在第一次踏入滇池,後入安夷時,他就與瘴氣打過交道。遂於安夷縣中,推行喝熱水、驅蚊等諸多防備之律,並與本地醫工商議,推出了一些方瘧疾之策。直到現在,安夷之地,也未有出現大的疾病。
即此,要想在基礎上治理好南中百姓,遷交州流民入南中,未來消除南中人對瘴氣的恐懼勢在必行,推行系統化的防瘴治瘴制度,亦是在平叛過程中,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。
早在十多日前,名醫張機入蜀而來,就讓劉釜看到了契機。
但因中間經過大雪,另有張機受法正之邀,於僰道為奮勇軍於此的傷病診治,足足花費了十多日時間。
直到今日初七,在劉釜早先派出的一隊賨衛護衛下,張機方抵達南安地界。
一大早,在縣寺吃過早食,劉釜騎馬,帶著杜瓊、杜微等留守軍吏,出十里親迎。
在劉釜看來,代表當前大漢醫療頂尖水平,弟子遍及天下,又擅長疑難雜症的張機,即是他治理穩定南中這處多為毒瘴籠罩之地的關鍵。
這次張機來了,怎麼說也要將此人留在身邊幾個月。
就在這般焦急的等待中,張機一行人終於是兩旁為積血覆蓋的山道中走出。
前後有賨衛打探,即是為了防備野獸另有雪崩。
兩隊人相遇,劉釜早一步下馬,看向了為首下馬、年有四十多的中年人。
其人身高近八尺,天庭飽滿,雙眼有神,下巴留著長鬚,面色帶著健康的小麥色。可能因為常言奔波各地行醫的原因,身體略顯清瘦。
雖是初次見面,劉釜第一眼就認出來,面前之人,便是當下已有名氣的名醫張機張仲景。
想到傳世千年的著作《傷寒雜病論》,可能要不了多少年,即會由此人之手傳遍天下,受益古今無數人,劉釜心就充滿了敬意。
他有感而發,面向張機行大禮一揖,道:“張君自興平元年以來,行走天下,治病救人,仁心仁術,愛民仁物。釜心中甚是敬仰,今,終得見真容,實乃三生有幸!”
劉釜如此大禮,如此讚賞,令身後跟隨的同門杜瓊等軍吏,紛紛驚疑。
張機是醫者,是名士,但劉釜之地位名氣權勢,於當下,比張機還要高。由此可見,劉釜是真心對面前之人感懷。
想到張機從醫這麼多年來,防治瘟疫,救人無數,眾人多有釋然。
穿著深衣、剛剛下馬的張機,見劉釜眉頭上的冰花,知此間蜀地名士、平南將軍等待良久,心中正覺過意不去,一見劉釜的拜禮,尤其那種真心實意的話語,亦有驚色。
他反應慢一些,但動作麻利,同樣一揖及地,回禮道:“機愧爾,當不得劉君如此大讚!
劉君如此年紀,行仁義,為百姓,孝善之名,機今見,果為俊傑,天下無雙!
尤其劉君行於安夷治瘧疾之法,讓機受益良多,機今次正是前來,但使劉君不吝賜教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