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七章 支援(第1/2頁)
章節報錯
人盡其才。
說起來簡單,做起來很難。
劉釜在流民安置所轉了一天,不僅是瞭解到了流民的實際,自也發現來往安夷的流民之內,有不少如那瘸腿少年般的手藝人。
這等手藝人,才是安夷最為緊缺的。
在此之前,這等手藝人,單是被登記在冊,憑自願往來縣寺加以安置,多是被安排到本地的一些鑄造工坊內,有的繼續種地,顯然沒有做到人盡其用。
對於這種人才的浪費,劉釜認真思考了一夜,覺得有個更好更妥當的處理辦法。
在休沐日結束,正常上班的第二日,劉釜便把鄭度叫來商議。先是說明對昨日發現問題的關切,勞之鄭度這個縣丞多加處理。
後便談起了對匠工的重視。
在聽過劉釜對於安夷內部建設的若干新穎想法後,鄭度沉思道:
“季安打算建設興建工匠所,以造安夷所需的鎧甲武器之件?並於工匠所鑄造錢幣?
此事卻也可行,於過去數月內,吾等確實忽略了此事。
但內中得材料,或需從南中之外運輸,耗費人力物力,定是極大,但請季安三思!”
夷軍內部的軍資,多是從山外,由郡府提供的郡兵不用的廢棄之物。
這等軍資,穿戴於身,對付山中夷人,或可以。但若放在大漢的正規軍內,那就上不得檯面。於正軌戰場上,更是巨大的短板。
隨著流民的增多,如匠工之類的自也席捲於內。
且於軍器,與其靠郡府施捨,遠不如自己造來的暢快。
而隨著夷軍人數的增多,軍器問題也將成為重點。
建立工匠所,也是劉釜為手下的擴軍做準備。
鄭度是個實用主義者,以安夷本地匠工來製造兵甲,甚至建造錢幣,確實能使安夷自給自足。但帶來的成本問題,不得不讓人細心考慮。
這一切的關鍵,便是要回到如銅鐵等原材料上面。
劉釜對此卻不擔心,他雙手將一份地圖鋪展開來,再使鄭度近前,指著上方的標註道:“君陌請看,此數處,乃是我去歲便令人組建的探索隊發現的礦藏,於我安夷縣境內,已發現的就有六處。
且多為銅鐵金。
雖說安夷本地環境未開發時,尚有惡劣,但若將礦藏加以開發利用,於安夷建設而言,豈不是巨大的助力。”
南中別的可能不多,但礦藏資源是非常豐富的。
鄭度聽罷,苦笑著搖了搖頭:“原來季安早有準備,工匠所如能建成,於安夷大大有利。
安夷之地,內連蜀地,以後外連交州。
礦藏之物,糧食之需,皆有著落。安夷也將成為軍需之本,錢貨來源,意義重大!
此事便由吾親自來安排吧!”
憑著劉釜和鄭度的對話商議,工匠所掛牌成立,成為大軍軍器的生產之所。
萬事開頭難,即便是鍛造一身鎧甲,依靠流民中的匠工摸索,也需要很長的路去走。
漸漸地,安夷縣內,逐漸出現了一個名曰“匠兵”的兵種,其之家眷也漸漸衍生成為匠民。
……
進入金秋九月,向安夷而來的流民,並未減少,反而有所增多。
劉釜卻曉得這差不多是入蜀的最後一批了,到了寒冬,流民想要入蜀也會變得越加困難,更別說由山道攀巖而來安夷。
人多了,好在安夷本地的田間收成,經縣寺的統一管理後,得以補上糧食的短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