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暄片刻,二人還通報了籍貫,劉釜應邀坐在案頭上方,鄭向和崔昊則坐於下首。

這一次,劉釜著重問詢起兩個遊俠頭子,對於南中夷人的瞭解。

發現崔昊竟比鄭向知道的多些,甚至和南中的不少夷人部族有聯絡,手下更是有兩個出自夷人部族的兄弟。

但聽劉釜說到他有意往南蠻夷人聚集區去,以為南中和平而做談判時。

鄭崔二人於此皆明白,這是眼前的劉君向他們伸出的橄欖枝,在以義為重的二人面前,幾乎沒做太多思考停留,雙雙起身道:“劉君大義,鄭向(崔昊)願率手下弟兄,與劉君同往,定然會護的劉君周全。”

於細微的觀察中,劉釜明顯感覺到,崔昊的動作顯然比鄭度慢上一拍。

他速而起身,拉著鄭向崔昊兩人各一隻手,飽含著殷切之情道:“昔日太祖高皇帝,起於微末之間,得義士相助,方開闢了大漢盛世。

今,為南中計,但有兩位幫襯,功勞自有後人來書。但我遇二君,與昔日太祖高皇帝,遇助義士何異?”

劉釜竟將之,比作是大漢開國時,相助過太祖高皇帝劉邦的遊俠義者,鄭向崔昊皆感到渾身舒坦,他們做遊俠頭子,多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肯定嗎?

於此,崔昊徒增了幾分主動,道:“劉君身為大漢宗室,為南中安寧,將至自身安寧於險境。此事吾等敬佩萬分。

劉君放心,但有汝離行時,吾等將集結手下弟兄,共同護衛之。

吾與鄭君雖不相熟,但相信鄭君也願意為此事合作,可乎?”

同為“滇池四義”,鄭向因感覺這位同名者,有些假仁假義,他故而和崔昊的交情很一般,但崔昊的這句話,鄭向是認同的,進而點了點頭。

劉釜笑了笑:“崔君和鄭君之話,我記住了。待得郡府同意後,我便相邀同往。於此期間,還要勞煩君等打聽打聽南蠻夷人事。事或由大入小,尤其一些小型躲藏於山林的夷人部群。”

“定不會叫二人失望!”鄭向和崔昊,齊齊一揖道。

出了酒肆,劉釜到了另一個巷道,其喚來孫安,囑託道:“孫安,方才那鄭嚮往右邊去了,你且跟隨上去,告之我於今日人定,於郭城內有事單獨相商,就在吾等住處,還請之準時抵達。”

孫安領命下去。

劉釜看著天邊不斷下降的太陽,默默舒了一口氣。

這次相見,對著鄭向和崔昊的第一輪考察算是正式結束了。

可惜王朝馬虎被之派去另辦要事,至現在也沒回來。那件事為今只能大膽的啟用鄭向了。

但願他沒看錯此人。

反之,若是鄭向辦理此事,出了岔子,那他於蜀地便無容身之地,甚至要流落蜀外。

至於是何事?其實和益州將易主,劉璋即將上位還有些關係。憑著對益州大局的瞭解,劉釜選擇在此時動手,無外乎是想著能多埋下一些助力,以便來日他於蜀地成勢後,能有復興大漢,爭霸天下之力!

總結起來,這便是一場豪賭。

就如同他和景毅的對賭一般,尋找並說服更多的夷人出山,方才有可能於最快的速度授的一地縣令。

而人生,何嘗不就是一場豪賭?

成王敗寇,不外乎如此。

劉釜於途中,把腦中的計劃再過了一遍,自覺沒有太大問題。便帶著虎頭往張松說好的地方赴宴。

地點在城內。

抵達目的地,看向面前整潔高大的酒肆,外有旁邊傳來的絲竹之聲。讓劉釜不得不感慨,真正的“肉食者”所處,與一般市井的地方,區別甚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