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章 不易(第1/2頁)
章節報錯
“有勞許君!”劉釜再回禮,然後跟著這位許姓同僚繞了個大彎,往一旁的側門而去。
路途上經過打探得知,許吏名叫許汲。
許汲是個正直的吏者,初得劉釜名字,也沒虛假客套的說出什麼“久仰大名”之語,因為他壓根不清楚劉釜的事蹟。
這也讓劉釜明白,自身的名氣,或在德陽相鄰之三郡,傳播的稍廣一些。在益州郡,知之者很少。
至少來郡府,初次相見的兩小吏,都未表現出太過驚訝的表情。
當然,低調也有低調的好處,使得他能在郡府任上,安心學習為吏經驗,不用為庸人所擾。
按照許吏的介紹,入郡府的新任官吏,皆要在一旁的功曹處,簽名登記。
於吏員簿上寫上姓名,下發符牌後,方為吏者。像州牧太守這般地方大吏,拿到的自不是單純證明身份的符牌,而是印。
吏者,自有專門的公服。
漢初時,太祖高皇帝對吏者公服的認識不足,後由叔孫通建言,方確定公服的模式,乃黑色,以寬袖束腰為樣式。
和吏者相對的是,普通人穿戴,衣服,除過不可佩戴劉氏冠,餘者沒有特殊要求,但還是遵循著“深衣制”。
劉妍為小弟劉釜等人所做的冬衣,表面即是黑色布料。而如平常冬日,走在市井,也是黑壓壓的一片。
真要說大漢公服的完善,其實要歸結到百年之前的漢明帝時期,如按季節以區分顏色,如春青,夏朱,季夏黃,秋白,冬黑。其中傳統一直延續至今。
劉釜只是低階官吏,在許君的陪伴下,取到的是普通的文吏服。於之的感覺,便是寬大。
其實從郡府內行走的文吏,包括面前許君身上穿著的衣服,就能看出一二。因為寬大的原因,多腰繫布袋或皮帶。
益州郡郡府還算不算,除了發衣服,竟還贈送一雙鞋子。名之為絲履,顧名思義,鞋面通體用絲帛而制,看起來就美觀華麗。
領取衣服,接下來就是領取俸祿。
可嘆自身這般低階的文秘,幾乎處於佐史的中下層水平,月錢僅有八百。月領穀米四斛六鬥,合計四十六鬥,放在後世,差不多一百二十多斤。
就著一百二十斤,也不全是精益剔透的稻米。
“此中谷米,稍等我讓僕從為劉君送去,按主記要求,劉君當先隨我去往吏舍,換好吏服,便好同去記室辦公。
兵曹又送來一些文書,只留的我等八人處理,實在是太慢了!
幸好劉君及時趕來!”
可能陪著劉釜來按程式行走的路上,眯眼打瞌睡的次數太多,許汲的睏乏略有緩解,瞪著那血紅的眼睛,看著劉釜道。
劉釜還以為初次上任,到不用接風洗塵宴,至少第一天不用上班,能在單位熟悉一下。但看許汲的模樣,只怕能準時打卡下班就是好的。
不過,對這一切,劉釜也沒有太大計較,早就放平了心態,他來記室,本就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的。
途中,根據許汲的進一步解釋,劉釜得知記室之內,除了主記張松,另有兩個主記室史,一個是許汲自己,另一個就是剛剛上任的劉釜自己。
這兩人中,一人主管會議紀要,各曹的奏報上稟。另一人則專管文書,包括摘抄和起草。在原本的定額下,除過主記有兩名書佐專門處理雜事外,其二主記室史每人收下各有三名書佐幫襯。
作為主記室史,許汲當下的主要職責是前者,對於後者,現在無疑要落到劉釜身上。而在之前一段時間,是由主記張松親自去抓的。
細細想來,益州郡乃大郡,郡府之內,現存的記室吏不足十人。
劉釜暗道記室的人還是太少了,難怪大家都要加班加點。關鍵是還沒有加班費,一來二往,處事效率自會大大降低。
這張松,看起來不怎麼會體恤下屬。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