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,太后的擔憂和田單的行動(第1/2頁)
章節報錯
趙國王宮大殿。
趙國相邦,都平君田單正在為趙王授課。
“孔子曰: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。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。”
“此言之意,若國君治國唯以律法行之,則民眾雖懼刑罰而不犯法,然卻無羞恥之心。若外敵入侵,民眾背叛國君時並無顧慮。”
“若國君治國以德,約束百姓於禮,則民眾受教久之,必然便有忠君愛國之心。即便外敵再如何強大,國君亦不需擔心民眾的背叛了。”
“大王為大趙國君,治下萬千大趙子民,此事不可不察也。”
聽著這長篇大論,年輕的趙王眉頭不覺緊皺。
片刻後,趙王道:“都平君,寡人覺得這番話有問題。”
田單道:“大王覺得哪裡有問題?”
趙王道:“若是人人都能夠遵守道德禮儀,或許孔子的辦法是有效的。”
“但從寡人翻閱史書所得,即便是臣子們之中亦有諸多無德無禮之人,那些大字不識一個的草民更是粗鄙無禮,滿腦子除了金錢還是金錢。”
“如此臣民,若不以強力法治約束,想要靠他們自發的道德而使國家興盛,恐怕難度過高了吧。”
田單微笑道:“確實如此。所以孔夫子對此亦給出了辦法,那便是‘有教無類’。”
“大王請想,若是全天下的臣民們都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,都知道什麼是道德與禮儀,都有足夠的羞恥心,那麼孔夫子所希翼的禮制盛世自然就到來了。”
趙王的眉頭越發皺緊,良久之後搖頭:“這些東西,和父王對寡人的教導完全不同。寡人覺得,孔夫子對民眾和人性方面,還是過於天真了。”
田單正待說些什麼,殿外傳來宦官高聲稟報。
“太后到!”
趙王和田單同時站起,朝著入殿的太后行禮。
太后問道:“都平君,吾兒功課如何?”
田單稍微有些遲疑,太后對趙王道:“大王先回後殿去讀史吧。”
趙王深深的看了田單一眼,邁著不情願的步伐離開。
趙王剛一離開大殿,田單就嘆了一口氣,道:“太后,老臣很肯定,大王對儒家思想並無興趣。”
太后皺起眉頭:“一點興趣也沒有?”
田單點頭道:“方才老臣和大王闡述孔夫子之道,大王多次發出質問,明顯不以為然。”
太后沉吟片刻,道:“孔子之道不通,那孟子之道呢?”
田單表情越發無奈:“老臣原本想著孟子剛剛逝世不久,理論應該更容易被接受,所以孟子之道的闡述,其實更在孔子之前。”
太后一時無言。
孔子和孟子乃是公認的儒家兩代領袖,這兩人的理論都無法被趙王接受,證明趙王對儒家是真的不感興趣。
田單正色道:“不瞞太后說,其實老臣的心中有些疑惑。趙國自武王胡服騎射改革以來,便以魏、秦兩國為師,用法家思想治國。何以太后卻執意要老臣教授大王儒家之道呢?”
田單是齊國人,齊國王族旁支。
太后也是齊國人,尊貴的齊國王族公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