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3、蕭欽之罵人(第2/3頁)
章節報錯
一般而言,士族子弟都是一言帶過,寒門子弟則是注意些,儀容儀表,談吐、見識、書法,只要不是歪瓜裂棗,大部分都能過。
武進縣排在八縣之中,一個時辰不到就輪到了,又因蕭欽之郡定排最高,故第一個接受詢問的就是蕭欽之。
郡衙小吏報到了蕭欽之的名字,只見蕭欽之起身,雙臂一伸,自有清風拂來,衣袂泛泛,走到堂下,恭敬的行禮。
庾希近距離打量了蕭欽之一眼,倒是少年英才,不過受人之託,須得行事,吟誦道:
“秦時明月漢時關,萬里長征人未還。但使龍城飛將在,不教胡馬度陰山。”
刁太守和一干晉陵官吏皆點頭稱讚,與有榮焉,站在後面的族長接受著眾人的道賀,其餘才俊不禁歎服,前來旁觀的富貴名流感嘆有幸目睹名篇出。
庾希不動聲色道:“此詩極好,我且問你,詩以言志,志在疆場乎?”
這是在挖坑了,晉人多以文人鄙視武人,一旁的刁太守一愣,隱隱有不好的感覺,卻聽見蕭欽之答道:“為國盡忠,死而無憾。”
蕭欽之給了一個模稜兩可的回答,答了等於沒答,沒答卻又答了,讓人挑不出毛病。
見一計不成,庾希繼續道:“此詩與《國風·邶風·擊鼓》,背到而馳,謂之反,《老子》言:反者,道之動。二者何異?”
以詩意引出清談,庾希一上來,就用《老子》裡的著名問題考核,難度比之前的考核,陡然增大數倍不止。
明明就是過個場子,結果庾希貌似要來真的,這讓大家感到詫異的同時,又多了一絲期待,期望著蕭欽之一展名仕風流,畢竟在這個時代,相較於主流的“清談”,“詩文”皆小道。
蕭欽之早有準備,用《王弼注》解釋道:“高以下為基,貴以賤為本,有以無為用,此其反也。”
這個解釋過於簡略,未能窺其奧妙,庾希緊盯著,接著問道:“技只於此乎?”
蕭欽之淡定如常,心想:“就知道沒這麼簡單。”說道:“‘合諸科’於‘一言’,“反”有兩義。一者、正反之反,違反也;二者、往反(返)之反,回反(返)也!此處二反並用。”
庾希再增難度,問道:“第二義,用《中庸》作答。”
“呼~”全場皆嘆,這是動真格的了。
第一義很好理解,就是相反,違背的意思,難就難在第二義,且這個問題還橫跨道儒,需要對“反者,道之動”有極高的理解,方才能引渡到儒家上。
族長蕭清攥緊了手,心裡十分緊張,刁太守面色不悅,正欲出言阻止,卻見蕭欽之不慌不忙,款款答道:“生於今之世,反古之道,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。鄭玄注:謂不知今王之新政可從。”
此處反古之道”意為“新政可從,“反”字,表示和古道相合,遵從古道,可作第二義解答,完美過關。
庾希緊追不捨,繼續犀利發問道:“方才據你言,‘反’言遵言合,後之‘反’言違言離,此背出之分訓,‘合諸科’於‘一言’用《老子》示之。”
就是還要蕭欽之用《老子》的原句,來體現出一字二義,庾希既然這麼問,自然有他的用意,蕭欽之答道:“吾不知其名,強字之曰道。強為之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遠,遠曰反。”
““大”為正;“逝”者、離去也,違大而自異,即“反”;“遠”乃去之甚、反之極;而“反(返)”者、遠而復,即反之反,“至順”即“合”於正。故“反(返)”、於反為違反,於正為回反(返)。”
“反”兩義並用,且具有相反的意思,是為矛盾,在老子的辯證思想中,矛盾是宇宙間一切事物執行的動力和生機,也是“道之動”的根據和動力,且認為它的執行軌跡開始是背離“正”而趨向遠,遠之極以後便掉轉頭來開始回返,回返是“反”之“反”,劃了一個圈。
問答至此,蕭欽之表現的很得體,不卑不亢,實則心裡已經燃起了怒火。
刁太守輕咳幾聲,提醒庾希,可以收手了,豈料,庾希沒在意,在沒能把蕭欽之難倒之前,又怎麼會收手呢?
“蕭小郎君,我這還有一問,可願作答?”庾希含笑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