次日,上午,晉陵郡州中正開始,地點臨時更改至城外莊園的竹園裡,小橋流水,林下聽風,暗影疏斜,遮陰避陽,閒情逸致,倒是苦了郡守府的小吏,還得連夜重新佈置。

此次州中正對外開放,故吸引的一大批富貴名流前來旁觀,一大早,城內馬車橫流,紛紛趕往城外莊園,好佔取得一個靠前的位置,一覽才俊風流。

辰時許,竹林內,晉陵八縣共計百來名士子,衣冠楚楚,抱竹而立,擠擠挨挨,共聚此地,郡府胥吏開始逐一核對士子的籍貫身份,每確定好一人,便發放一塊刻著名字,代表身份的竹牌。

在將士子按照各縣區域劃分為,晉陵八縣自北向南,依次排列,井然有序,跪坐於書案前,上擺郡府提供的文房四寶一套。

第一場是複核乃筆試,由中正官出題,選自名家經典,士子們需要對此作出解釋,或者提出自己的論點,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,完成書面作答。

此主要是考核書法以及士子們的見識。

第二場複核乃談論,中正官會從筆試文卷中,與答題士子談論一二,著重考核談吐、儀表。

百來名計程車子都已經持住竹牌既定就位,在高位堂上坐著中正官庾希,晉陵太守刁論、餘下依次為縣丞、長吏、縣令等屬官。

庾希想了片刻,出題《國風·邶風·擊鼓》之“死生契闊,與子成說。執子之手,與子偕老。”進行論述,然後由郡府人員將試題精準傳送到每個士子耳中,要求符合題意,不得答無關之事,限時三刻鐘,答完上交。

這是一句愛情名言,但分析整首詩後,便會發現,這是詩人藉此抒發對戰爭的不滿,換言之,這是一首厭戰詩,宣洩對戰爭的牴觸情緒。

庾希的出題意圖,聯絡當朝時政,不難得知,這是對桓溫主導北伐的不滿,符合全體士族集團的價值導向,更是庾希藉此機會,個人發洩對桓溫的不滿,卻又不敢明著說,只能隱晦的提出。

但問題是,北伐人之所向,世家大族也只敢私下裡說說,無論出於哪個立場,明面上都必須高喊北伐,否則就是違背民意,就要被針對。

所以,這個題一出,士子們紛紛頭疼,抓耳撓腮,思考能不能用一種較為婉約的言辭,來表達北伐的意願,同時又不會犯了庾希的忌諱。

所有人都捉筆,猶豫不決,就連徐邈都暗自傷神,身為寒門子弟,可不能像蕭欽之那麼任性,萬一不對付,可是能被庾希罷免資格的。

唯有蕭欽之絲毫不在乎,昨晚族長來報,讓蕭欽之敏銳的意識到,因為謝道韞拒婚的關係,自己今天肯定要被庾希當眾刁難。

既然逃不過,那刁難就刁難吧。

無非是找一些生僻的問題詢問,但總是在“玄學”三經、儒家經典、毛詩這個範圍內,再說,庾希敢罷免寒門子弟的資格,卻是不敢罷免士族子弟的資格。

蕭欽之提筆蘸墨書寫,沒有絲毫猶豫,不到一刻鐘,就答完了,全篇的主題就是主張北伐。

蕭欽之作為此次州中正,受到最多關注計程車子,最早答完,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,不遠處旁觀的人群中,因為不能出聲喧譁,故一個個被刺撓的心癢難耐,紛紛想看蕭欽之如何作答。

郡府小吏也第一時間發現了,待卷面墨跡晾乾後,小心的收起答卷,歸於武進縣一檔,然後在集體陳閱,其他士子見蕭欽之都交卷了,被刺激的開始答卷,一時間,林下墨香四溢,運筆風嘯。

庾希耳邊的屬官,望著蕭欽之,附言耳語一二,隨後庾希望向了不遠處那個坐在林下,悠然自得的白衣少年,對著刁太守道:“那位最先答完的少年郎,是誰?”

《仙木奇緣》

刁太守捋須笑道:“正是蕭欽之。”

庾希驚訝道:“哦!既如此,便快快呈上來。”

那名屬官去了武進縣處,取出了蕭欽之的答卷,供庾希面閱,乃是一首大氣磅礴的邊塞詩,而蕭欽之的“顏楷”,方方正正,有濃厚的古隸韻味,用勁雄渾,剛好與邊塞詩的風格契合。

庾希很想挑毛病,但蕭欽之絲毫不給機會,不消一會兒,這首詩就在高位堂上的官員們中間傳開了,都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。

此事暫歇,待百餘名士子答完,郡衙小吏收卷完畢,一一歸檔,呈送中正官庾希面閱,然後庾希開始依次發問,由郡衙小吏唱名。

被唱到名字計程車子,要起身近前,來到堂下給諸位官吏行禮,然後接受庾希的聞詢,先是士族子弟,再是寒門子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