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歲,謝道韞曾與蕭欽之偶遇無錫楓林渡,晚間夜遊太湖時,其言“清談”是有技巧的。

此處,再次重申,“清談”不是請客吃飯,而是一門技巧性十足的手藝活(吹牛逼),有一定的門檻,且有規律可尋。

其一,最低階的“清談”,就是一道填空題,基礎是熟讀“玄學三經”以及諸子百家典籍,別人提到什麼,你得知道其所言之出處,以及是何意思。

蕭欽之仗著記憶好,對於這類工具書,已至倒背如流的境地,自然不在話下。

其二,要“通”,即幾門學科能互通,這就要求“清談”者,腦子要靈活,比如老莊中提到的觀點,在儒家經典中也會提到,兩者要融會貫通,作統一思考。

舉個例子:這個世界上,存在著一個神奇的東西,有了它就能瞭解這個世界的源來,以及是如何運轉的,它無影無蹤,無形無色,不存在任何一個地方,卻又無處不在,你感受不到它,但它確確實實就存在。

它就是“道”,即這個世界規律的總則,基本的法則,構成這個世界的基本。

故,古往今來,諸多聖賢,窮極一生的去求“道”。

而於不同種類的人群而言,對於“道”的稱呼也是不一樣的,但究其根本,談的都是同樣的東西。

先賢老子把它稱作“道”,曰:“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。”

老和尚們(禪宗)把“道”稱作“悟”,其最高境界,可視萬物如無物,不悲不喜,即“開悟”,佛曰:“窮諸玄辯,若以豪置於太虛;竭世樞機,似一滴投於巨壑。”

儒家對此也有解釋,朱熹便稱之為“理”,言從書中可以讀出來,一旦通“理”,可修身,齊家,治國,平天下!

即:“唯天下至誠,能盡其性;能盡其性,則能盡人之性;能盡人之性,則能盡物之性;能盡物之性,則可贊天下之化育;可以贊天下之化育,則可以與天地參矣!”

朱熹還告訴我們要“格物窮理”,也就是修煉訣竅,理解什麼是“理”,可以透過“格物”來實現,於是有個致力於當“聖賢”的傢伙相信了,一直“格”,使勁的“格”,賣命的“格”,“格”到最後發現朱熹老人家理論中的“存天理,滅人慾”好像是錯的,最後在龍場頓悟了“知行合一”。

於是,中華文明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——“心學”,就此誕生,他便是王守仁。

蕭欽之肯定達不到王守仁的境界,但幾門學科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知識點互通,還是能做到的,簡單點,可以看做一個高階的“填空題”。

其三,填空題之後,便是閱讀理解,即對這些典籍要理解,知道說的是什麼,前提是先要了解前人對此的理解,一般這些前人都會注書留下自己的理解,便是我們熟悉的《老子王弼注》、《鄭玄注》、《何宴注》等等各類《注》。

如果前三樣,你都能透過,那麼恭喜你,成了一名“清談”小白,獲得了“清談”的資格。

其四、閱讀理解之後,要開始寫作文了,既在前人理解的基礎上,誕生出自己的理解,獨到且合理,須得讓人耳目一新,細想之後又覺得很有道理。

如果達到了這個境界,說明你已經登堂入室,可以靠吹牛逼(清談),在這個時代混一碗飯吃了,因為有許多金主會專門看你們每日吹牛逼。

要是你吹的和大家差不多,說明你是一般選手,要是你吹的東西,別人不懂,說明你是高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