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8、番外小評(第2/2頁)
章節報錯
而來接任會稽內史職位的正是王羲之,作為同僚以及遠房親戚,又是繼任者,於情於理,王羲之都應該去弔唁王述的母親。
然而,王羲之曾多次提及要去王述家弔唁,實則從未去過,每每王述聽到外面有鼓角之聲,都以為王羲之要來,急忙命令僕人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,但次次失望至極。
以至於,有一次,王羲之突然來訪,王述聞之,趕緊穿好衣服出來迎接,卻見王羲之過門而不入,扭頭就走,以此來羞辱王述。
三年後,王述守孝期滿,被朝廷啟用為揚州刺史,會稽內史王羲之受其管制,王述巡遊揚州下轄各郡縣,獨獨繞開了會稽內史王羲之。
王羲之不憤,上書朝廷要求將會稽郡從揚州劃出,單獨成立越州,被朝廷無情駁回,一時引為笑柄,而王述則是派人搜尋王羲之任期內的黑料,譴人送到了王羲之案前。
於此,王羲之毅然決定的辭官,不受這個氣。
王羲之的政治智慧較大器晚成的王述差了不止一籌,不止體現在看不上王述這件事上,更多的,則是對時局的看不清,胡亂的插手建議,後人為了美化“書聖”,多用“王羲之不隨波逐流,堅守本心”來形容,實則都是在放屁,史書上寫的清清楚楚。
永和四年,王羲之受殷浩的邀請,出任護軍將軍,殷浩當時為揚州刺史,協助會稽王司馬昱執掌朝政,被朝廷寄予厚望,意圖與當時坐鎮荊州的桓溫抗衡。
而王羲之認為內和才能外安,勸殷浩和桓溫不要產生矛盾,問題是朝廷要起用殷浩,擺明了就是抗衡桓溫,殷浩不會聽了,隨即外放王羲之。
永和八年,殷浩被桓溫逼的組織北伐,王羲之先後兩次寫信勸阻,同時還向司馬昱上書建議量力而行,都沒被採納。其實殷浩和司馬昱一百個心不想北伐,然被桓溫逼到沒有退路,硬著頭皮上陣而已。
當時後趙大亂,是個撿便宜的好時機,故桓溫提出北伐,朝廷沒有理由拒絕,但又不想桓溫北伐成功進一步增加威望,只好讓殷浩出馬了。
王羲之的建議,思緒不清晰,戰略上不對頭,可以對北伐提出更好的意見,但絕不能勸阻,更沒有看到司馬昱和殷浩的難言之苦。
昇平二年,豫州刺史謝奕去世,桓溫向朝廷上書欲以其弟桓雲接任,朝廷自然不願意,雙方進行博弈,最終選擇了謝氏謝萬繼任。
王羲之寫信給桓溫,認為謝萬無才幹,當不起豫州重任,另擇他選,謝萬的能力確實不行,大家皆知,但這個時候任職豫州的人選,一定不能是桓氏子弟,這是士族階級的共識。
更別說豫州是謝氏的龍興之地,是謝氏的政治資本,這讓謝安如何自想?置謝安的顏面於何地呢?
所以,王羲之的政治路線很不明確,引得士族階級的集體抵制,這樣一個隨時捨棄士族利益,向桓溫認慫的人,朝廷怎麼會給予其高位呢?
以至於王羲之被王述弄的辭官回家,沒一個人願意幫他出聲,郗璿對王羲之愈發的失望,不是沒有道理的,先前郗太尉故去,王羲之對郗氏處處不待見,後來郗超、郗曇、郗愔發達了,王羲之又上門討好,被郗超直接拒絕,絲毫面子不給。
王羲之生七子,除長子王玄子早夭外,餘著無一人在政治上有耀眼的事蹟,其有六子,卻不及王述一子王坦之。
故王羲之起手一副好牌,卻打的稀巴爛,其政治成就遠遠不及同時代的桓溫、謝安、王述等一票遠遠不如他的人,可見其政治智慧堪憂。
本篇是我對王羲之的個人理解,“書聖”的名頭確實夠響亮,但不代表王羲之就是完美無瑕的人,是人都有缺點,認為王羲之堅守本心,不為俗事所擾,故不得高官的言論,我無法接受。
在我的認知裡,王羲之就是一個毫無政治智慧的人,但絲毫不掩飾其千古“書聖”的名頭。
時至今日,我們可能會不記得,淝水之戰,八萬北府兵幹翻了前秦的五十萬大軍,愣是為東晉續命幾十年的謝安;
我們可能不會記得,白衣渡江,中流擊楫,聞雞起舞,一生致力於北伐的民族英雄祖逖;
我們可能不會記得,三十多歲才入北府兵,卻“氣吞萬里如虎”,打到了黃河以南的宋武帝劉裕;
卻依舊清晰的記得“書聖”王羲之是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