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8、番外小評(第1/2頁)
章節報錯
大家對王羲之是不是很好奇?
王羲之出身琅琊王氏這種超一流世家,上有政治狂人王導的照拂,又自小深得軍事狂人王敦的喜愛,更是郗太尉的女婿,憑此得天獨厚的條件,只要不是個傻子,位列中樞簡直不要太容易,稍微有點腦子,搞個三公之位也是輕而易舉。
一千六百多年後,人們提起王羲之,絕大多數人都是從永和九年,會稽山陰蘭亭的那一場曲觴流水,所作的一篇《蘭亭集序》認識他為何人?
然而,王羲之在政治上的成就僅僅是拜右軍將軍、任會稽內史,勉強算個一方大員,與其在書法上取得的成就,有云泥之別。
這到底是為何呢?
事實上,在東晉這個時代,王羲之超強的背景,比我們所能理解的還要強數籌不止,即便是皇太子在他面前,也要黯淡無光,同時代的人基本無人能出其左右。
桓溫娶了公主,費盡心機接了庾氏的攤子,滅了成漢,又經過兩次刻意的北伐,才有了與世家大族一搏的底氣。
謝安則是拼了命的養聲望,蝸居東山,為了保住謝氏的政治資本—豫州,先後葬送了謝尚、謝弈、謝萬石,最後不得已才出山,因忌憚桓溫,緩和與桓溫的關係,聞名天下的謝安首任,竟是去了西府任職司馬,一時被世人所恥笑不已。
而司馬昱更不用說了,是司馬家最後的牌面,眼睜睜看著一個個皇帝被廢,被世家與桓溫玩弄於鼓掌之中,卻毫無辦法,最後更是被桓溫強制扶上皇位,在位八個月便憂憤而亡。
......
王羲之比同時代的人,幸運太多了,然在政治卻毫無建樹,空有寶山而不識,與其死對頭太原王氏王述,形成了鮮明的對比。
王述的父親王承,是一代清談大家,淡泊名利,有東晉初年第一名士之稱,風頭壓過了王導和衛玠,然而對於王述而言,卻沒什麼作用,其早亡,辦完了喪禮後,家裡窮的要死,十五歲的王述隨母生活,侍奉孝道,性格內向,趨向於木訥,一度被認為是個傻子,三十歲以後才漸漸被世人所知,典型的大器晚成型。
而王羲之的父親王曠也早亡,這點與王述相似,卻是由王敦撫養長大,從小接觸名士高人,十三歲時,因得名士周顗的賞識與提攜,一舉天下知。
周顗是王羲之兄長王籍之妻子周氏的伯父。
而王述這個時候,還默默無聞,只配待在角落裡,坐在小馬紮上,豔羨的看著遠房親戚王羲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。
王述三十來歲時,終於被王導提拔出仕了,擔任的第一個官職是宛陵(可能是宣城)縣令,結果乾了一件貽笑大方的事,或是從小窮慣了,在任上明目張膽的貪汙受賄逾達一千三百多次,被人聯名彈劾。
忙著擦屁股的王導,派人狠狠地訓了他一頓,訓斥道:“汝父甚偉,冠絕於世,汝為其子,何以憂之身外之物,敗其聲名?”
耿直的王述,一板一眼的回覆道:“家窮,久矣,日後必不在犯。”
王羲之對王述這個遠房窮親戚一直看不上,甚至一直認為王述腦子有問題,但凡是腦子正常的人,絕對幹不出以下這兩件事。
其一、丞相王導在家大擺宴席,邀人吃飯,只要王導一發言,必定引得來賓一眾叫好,只有王述只顧著吃,不阿諛奉承一句話,王導就問王述道:“你為何只食不言?”
王述起身,躬身回應道:“既非堯,亦非舜,何以皆對?”
其二、王述是個急脾氣,有次吃雞蛋非要用筷子戳,結果圓圓的雞蛋愣是戳不中,氣的王述一把掀翻了盤子,要腳踩雞蛋,結果被木屐齒給卡在中間,愣是沒碎,猶不解氣的王述拿著雞蛋用嘴咬,然後狠狠的吐出,方才解氣。
故王述貪汙的事情被王羲之知道了,在友人面前一眾嘲諷,說其不過爾爾,不及其父萬千分之一,恥與其同姓王氏。
王述得知了王羲之罵他,也沒計較,自此事後,勵精圖治,雖歷任顯官高位,卻始終踐行清廉準則,絕不貪汙分毫,宅院多年未變,驚煞世人。
隨著王述的聲名愈發的高漲,官職越來越高,多為世人推崇,唯獨王羲之對其更加的看不上,敵意越來越大,不但鄙棄王述的為人,還認為王述是在裝傻充楞。
不過兩人也沒什麼交集,故王述對王羲之的敵意不予理睬,也不去回應,該怎樣還是怎樣,直到王述母親去世,不得不卸任會稽內史之職位,回家辦喪禮守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