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徒府,聽雨軒。

一座專用來聽雨的雅處,庭院內遍植芭蕉、桂花、竹、卉,芭蕉葉上瀟瀟雨,四面荷塘環繞,六月碩荷招展,清風荷上滾珠圓,兩者聲色兼備,境界絕妙。

大司徒司馬昱居高位,一身簡裝,優雅不失莊重,座下盡是世家大族,名流高士,安石公、王右軍、王文度、王彪子、刁彝......

盡是一干朝廷重臣,顯然是有大事商議。

司馬昱闊聲道:“近來,昏昏乏困,暮靄沉沉,然得先帝所託,朝政盡負唔肩,力不從心,帝已至始冠之年(二十歲),才思敏捷,有明帝之姿,唔欲還政於帝,還望諸卿日後好生輔佐。”

屋外的雨聲,如喧瀑傾瀉,而眾人的心裡更是雷鳴電閃,紛紛不解大司徒之意,好好的一攬朝政不做,偏要使一出以退為進的招數,這是做什麼?

忽而,眾人心中不禁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,這是在暗示麼?

司馬昱手握一杯淡酒,將座下之事,盡收眼底,不動聲色。

刁彝似是沒聽到,紋絲不動,與安石公對飲一杯,泰若自然,這兩人深知司馬昱為人,名士郭璞曾言,興晉祚者,必司馬昱也。

然司馬昱不是不想,而是不能,歷經五帝的他,深知興晉掣肘太多,北有大患,外有桓溫,內有士族桎梏,豈是他一朝能更改的,居大司徒位置,已然和帝位無異,斷然不會給桓溫藉口發難。

尚書左僕射王彪之,正二品,與王羲之族兄,不過謝弈去世後,桓溫上書讓桓雲接任,被王彪之駁回,建議謝萬接任,被司馬昱採納,故而得罪死了桓溫,被彈劾,以至於司馬昱為了平息桓溫,欲加升王彪之鎮軍將軍,會稽內史,加散騎常侍,明升暗將,調任會稽,而尚書左僕射人選唯有刁彝可繼任。

面對桓溫的咄咄逼人之勢,司馬昱深感憂患,今日不過是小作試探,若是士族依舊支援皇族,則必然勸解他行司徒之職,輔佐朝政,若勸他廢帝自立,則雙方已然貌合神離。

須知,今日士族可勸他自立為帝,明日亦可迎桓溫入主建康,這才是司馬昱真正的用意所在。

王彪之自然知曉司馬昱意思,曉看綠荷芭蕉聽雨聲,自顧飲酒。

隨後,王坦之諫言道:“帝雖至始冠之年,然不知朝政,不理世事,大司徒既得先帝所託,理應一力任之,不可半路而怯。”

王坦之得到了眾人的授意,起身諫言,已然代表了士族的態度,便是士族始終與皇族休慼與共,共抵桓溫。

當然,為了場面做的好看一點,司馬昱必然還要三請三辭,於是,謝安、刁彝、王羲之、王彪之等人,紛紛附言勸解,不可還政。

豈料,一個愣頭青,庾氏庾苒,念及庾氏的興起之道,其先祖的從龍之功,即庾冰建議晉成帝司馬衍將皇位讓給司馬嶽,藉此帶領庾氏崛起,又以為大司徒真的對帝位有覬覦之心,而在座的諸位藉故阻攔,實乃天載難逢的好機會,故而起身,郎聲諫言道:“大司徒當立,可興晉祚也!”

前面做做樣子,勸司馬昱不可還政的幾位,頓時傻眼了,謝安捻著一杯酒,愣在了半空,隨即嘆了一口氣,久久未飲下,王彪之與刁彝互看一眼,默不作聲。

司馬昱心中劇變,萬萬沒想到庾苒關鍵時刻跳出來,以為是其中有變節,一時不解,斥責道:“庾卿,酒已亂,休得胡說。”

庾苒見前面的幾位靜坐,愈發的覺得司馬昱勢單力薄,覺得此機會萬不可失去,又大聲諫言道:“大司徒當立,可興晉祚也!”

如此,為防止司馬昱錯意,暴脾氣的王坦之不得不出面,出言呵斥道:“庾苒,亂臣賊子乎?”

庾苒對峙道:“王文度,大司徒文成武治,天命所歸,豈是爾等莽莽之輩可阻的?”

司馬昱頓時樂了,敢情這個庾苒是個愣頭青,再一看,庾苒之後,赫然有許多名流高士,皆蓄勢待發,已然早有擁立之意,瞬間心生暗喜。

但也僅此而已,司馬昱心知,若自己敢廢帝自立,便給了桓溫“清君側”的藉口,正大光明的出兵建康。

不下數位名流高士,皆起身,壯大庾苒聲勢,表明擁立司馬昱之心意,真是讓人啼笑皆非,好在司馬昱及時止住了,否則被桓溫聽了去,少不得彈劾一番,皆是又是一樁麻煩事。

即便如此,庾苒還是成功在司馬昱面前,博了一波眼球,王坦之看著庾苒一副小人得志的樣子,比吃了蒼蠅還難受。

此事暫過,大家宴飲聽雨,忽又一事傳來,便是全城傳的沸沸揚揚的蕭欽之私通謝氏女婢一事,一時間,惹得席間眾人紛紛非議。

這件事很可疑,其一蕭欽之名聲在外,少年英才,不至於私通婢女,作如此低劣之舉,而且還是在謝府,簡直不知所云,疑惑重重。

其二,為何獨獨發在謝府,即便謝府女婢美若天仙,怕是也不值得蕭欽之冒險為之。

蕭欽之上午登門拜訪謝氏,是為答謝謝弈當初的照拂之恩,且贈禮極重,十分重視,這件事,刁彝是知道的,不解的望向了謝安。

謝安深知家中子侄的秉性,斷然做不出毀人名聲之事,且昨日見過蕭欽之,心知其不是作出此等事之人,想必其中定是有不為人知之事。

忽然,謝安想到了什麼,暗地裡朝著刁彝搖搖頭,隨即瞥了一眼王羲之,與此同時,王彪之也看向了王羲之,而王坦之則是不溫不火的瞥了一眼王羲之。

王羲之一頭霧水,自己根本就沒見過此子,為何大家都看著自己?

像這種事,久處高位之人,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,定是不實之事,但人云亦云之下,三人成虎,蕭欽之聲望已損是必然之事,除非他能力挽狂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