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四章 對蔡卞的心口一刀(第1/2頁)
章節報錯
尚書省治中從事李彌大神色急匆地走進東華門,一路上全是入內閣辦公的中低官員和書吏。見到李彌大,都客氣地拱手招呼。
“李治中/李官人,早啊!”
李彌大是太宰蔡卞的幕僚長,用後世的話說,就是大宋的二號大秘——一號大秘是秘書省左散騎常侍兼機要局主事宇文虛中。
官階不高,但很有實權,就算是學士尚書們遇到了,都要親切地叫一聲李治中。
李彌大強打著精神,擠出笑容來,一一回應,腳步絲毫不敢放緩,急匆匆地走進東閣最裡面的閣房,太宰蔡卞入值辦公的房間。
蔡卞早早就在裡面辦公了。
“蔡公!”李彌大走進來叫道。
蔡卞抬起頭,看到李彌大額頭上滿是汗珠,氣息微喘,神色有些慌張,不由地皺起眉頭。
李彌大三兄弟是成均大學第一批學生,後國考中試,李彌大成績優異,成為第一批庶吉士。散館後歷任地方多職。
蔡卞與李彌大的父親李撰有舊,又同屬閩黨——李撰為閩州連江縣人。蔡卞出任太宰已成定局後,挑選自己的大秘——治中從事時,先是選了五位候選人進一步考察,其中就有李彌大。到最後,他脫穎而出,正式成為尚書省治中從事,主理治中局。
做事細緻,沉穩可靠,今天怎麼這麼驚慌了?
“出什麼事了?”蔡卞不動聲色地問道。
李彌大從懷裡掏出一份報紙,展開攤在蔡卞跟前。
《鳳閣報》!
中書省又名鳳閣、紫微省。紫薇太大,不敢用,於是就用了鳳閣之名,以《鳳閣報》作為中書省的官報。
蔡卞狐疑地看了李彌大一眼,順著他的手指,看向了第二版。版面中間有一篇文章,名字就讓蔡卞吃了一驚。
《彈劾尚書省太宰蔡某大不敬疏》。
急忙往下看,越看蔡卞的臉色越難看。
文章說,“昊天蓋高,祀事為大”!祭祀除了祭天地祖先,還包括治陵墓。歷朝歷代,新帝即位,無不先擇地修陵,以求千秋。本朝體恤民力,太祖定下先堪寶地,千秋後方可修陵的祖宗之法。
文章還洋洋灑灑,說本朝皇陵修建制度,從太祖到太宗,再到真宗,幾經改善,從草草無章法到井井有條。
一般是新官家即位後,朝廷先遣使去鞏縣,在太祖劃定了那一大塊區域裡,擇定方位和大概位置,然後工部官員做出設計和預算,開始準備——真要是按照祖制,在皇帝駕崩後九九八十一天完成皇陵建設,工部官員只有上吊的份。
等到先帝千秋,再由山陵按行使主持,司天監官員會同陰陽術士共同勘察陵寢位置,找到具體的吉地,叫做“得地”。得地之後要上報給新官家和太后等人,並附上地圖。
新官家、太后同意後還要派遣官員進行“覆按”,即另派官員對報上來的陵區位置進行實地考察。“覆按”的結果再上報,新官家、太后做出最後決定,早就準備多年的工部馬上甩開膀子幹——剛才那些名目其實都是走流程、增加儀式感,實際上吉地早就勘察好了,一切也都準備好了。
否則的話,這些事就來回扯皮兩三個月,修陵的山陵使和工部官員,真的只有上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