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九章 東閣議事(三)(第2/2頁)
章節報錯
由太宰蔡卞親自擔任都制置使,左僕射張叔夜擔任左制置使,吏部尚書李復、左都御史宗澤、左資政蔡京、侍中譚世績擔任右制置使。
李復兼任職同秘書長的承宣使,處理具體事宜。
制置編制條例署是管文官的,至於武官和軍隊編制,則由校檢諸軍公事署負責,樞密院使李夔兼任都校軍使,典軍都虞侯任左校軍使兼承宣使,四宣徽院左承宣使兼任右校軍使。
聽到蔡卞點名,李復不敢怠慢,稍微斟酌幾息後就開口答話。
“太宰,我等的意見已經表達得明白無疑,無非正反兩種意見。按照宇文左常侍轉述的官家聖訓,就是如何平衡凝聚力和離心力。正方覺得現在要加強凝聚力,拉一拉韁繩,緩一緩;反方覺得現在要維持現在的均衡,繼續松韁繩,讓馬兒跑得更快些。”
說了一通誰也不得罪,聽上去很有道理,但是說了等於沒說的話,李復總結道:“如何控制這韁繩,需要大智慧大毅力不可。我等騎術不精,不敢妄加斷言。”
聽著這話的意思,有點想把球踢回給官家的意思,這可是犯了大忌諱。
官家授權給內閣,就是讓你們能夠針對諸多軍國大事裡的問題,議出解決方案。現在把問題又拋回去,官家能高興嗎?
精於為臣之道的李復肯定不會這麼傻,於是聽到他的話鋒一轉。
“屬下在想,我等騎術不精,不知道如何把控韁繩,但是總得把韁繩弄出來吧。”
妙啊!
蔡卞在心裡讚歎了一聲,不愧是司寇常安民看中的人。他也緩緩開口了。
“李吏部說得非常有道理。如何把控韁繩,需要根據時情而定,但是既然官家把問題提出來了,我們先要把解決問題的韁繩安好,到時候是松是緊,再論處。既然如此,每郡設一員總領郡事,當行。”
《最初進化》
蔡卞當機定下論調,剛才站在反方的大臣們,也不做聲了。
經過辯論和宇文虛中的“補充”,大家也明白官家的用意所在。而且蔡卞話裡的意思,也有各退一步的意思,於是都靜靜地等待下文,要是不合意了,再提出異議。
反正沒有合議透過,就不算數。
“但該員不能權柄太重,所以宣撫使、安撫使等使官,不可。”
官名加個使,意味著是上級派下來的,身負使命,有便宜行事之全權。
“同理,都知郡事之類的官名,亦不可。嗯,不如擬名為平章郡事,如何?”
蔡卞的話讓眾人愣了一下,迅速在心裡思量著。
常安民說道:“平章,有評處商酌之意,也有辨別彰明之意。‘九族既睦,平章百姓’。此前有平章國計、平章政事、平章軍國事,均有商議國家大事之責。太宰提議新設平章郡事,甚佳。”
眾人面面相覷,然後紛紛出聲贊同。範純粹默然,不再出聲反對。
此事合議透過。